11月4日,中国大熊猫保护领域迎来重要进展——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绵阳基地正式投入试运行。据“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消息,当日来自卧龙神树坪和都江堰基地的13只大熊猫,在专业饲养员和兽医团队的全程陪同下,顺利入驻新家。
这13只大熊猫分别是“茜茜”“娅祥”“草草”“美灵”“美茜”“竹灵”“银柯”“博斯”“华豹”“金宝宝”“星星”“谊谊”和“苏阳”。它们的年龄跨度涵盖亚成体、成年及老龄个体,其中既有活泼好动的“青少年”,也有沉稳优雅的“长者”,形成了完整的年龄结构梯队。

图源:“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
为确保运输安全,熊猫中心制定了涵盖运输路线规划、车辆温控系统调试、应急医疗保障等环节的周密方案。4日清晨8时,运输车队从都江堰基地启程,上午10时23分准时抵达绵阳基地。经过基地内转运流程,11时10分所有大熊猫全部完成入住,整个过程实现“零差错”交接。
绵阳基地负责人介绍,基地规划建设有50余套高标准圈舍,每套均配备独立活动场、恒温系统及环境丰容设施。为迎接首批“住户”,基地提前三个月开展准备工作:完成场馆设施压力测试、储备3吨新鲜竹子及竹笋、组建由12名饲养员和3名兽医构成的专业团队,并制定个性化适应期管理方案。
据透露,大熊猫适应期预计持续2-4周。期间工作人员将通过24小时监控系统、行为观察记录表、定期体检等手段,密切监测大熊猫的采食量、活动规律及健康指标。待确认所有个体完全适应新环境后,基地将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对外开放时间,届时公众可通过预约参观方式近距离感受国宝魅力。
此次绵阳基地的投运,标志着我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体系进一步完善。作为全球最大的人工圈养大熊猫种群基地,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已形成“四基地两中心”的布局,在大熊猫繁育、野化培训、疾病防控等领域持续发挥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