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国考年龄限制放宽至38岁,全社会破除年龄歧视迈出关键一步

时间:2025-11-06 18:08:21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周驰

2026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国考)公告于10月16日正式发布,其中最受关注的政策调整当属报考年龄限制的放宽。根据新规,一般报考者的年龄上限由“35周岁以下”调整为“38周岁以下”,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年龄上限则从“40周岁以下”提升至“43周岁以下”,两类人群的报考门槛均提高了3岁。这一举措标志着国考30余年来首次突破“35岁门槛”,为全社会打破年龄歧视树立了标杆。

30年首次调整:从“35岁”到“38岁”的制度突破

自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实施以来,“35周岁以下”的报考年龄限制始终作为硬性条件存在。其初衷是为公务员队伍注入更多年轻力量,符合当时的社会发展需求。然而,随着中国人口结构深刻变化——2022年劳动力平均年龄已达39.72岁(较1985年提高7.47岁),以及人均受教育年限延长至14年,原有年龄限制逐渐与现实脱节。此次调整不仅是对人口老龄化的回应,更是对“35岁焦虑”这一社会痛点的直接回应。

公众热议背后:打破“年龄天花板”的普遍期待

政策公布后,社会反响热烈。究其原因,“35岁门槛”早已超越体制范畴,成为企业招聘中的显性或隐性规则。这种现象不仅加剧了职场人的年龄焦虑,更导致社会整体陷入“赶时间”的浮躁心态,压缩了职业发展的多元可能性。根据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人力资本报告2024》,35岁及以上劳动者是当前劳动力市场的中坚力量,他们兼具经验优势与家庭责任,其就业质量直接影响社会稳定与人才活力。

从“35岁”到“38岁”:破局之后更需观念革新

尽管国考迈出了关键一步,但公众仍存疑虑:未来是否会形成新的“38岁门槛”?这恰恰揭示了讨论的核心——年龄限制的放宽不应止于数字调整,而需推动全社会形成“不以年龄论英雄”的共识。人才评价应聚焦能力、专长与贡献,而非将年龄作为唯一标尺。2024年9月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明确提出“消除年龄等就业歧视”,为反年龄歧视提供了顶层设计支撑。

构建闭环:反年龄歧视需全社会协同发力

要将政策落地为职场现实,需构建“监管-企业-个人”三方协同机制:

  • 监管层面:建立就业年龄歧视投诉与惩戒机制,为劳动者提供维权渠道;
  • 企业层面:推动用人标准从“年龄导向”转向“能力导向”,细化岗位评价指标,打破“论资排辈”与“年龄设限”;
  • 个人层面:保持终身学习,以专业能力抵御年龄焦虑。

尊重人才的时代:实干比年龄更重要

一个真正尊重人才的社会,从不会以年龄划分“可用”与“不可用”,而只会以实干衡量“能为”与“有为”。让35岁、40岁乃至50岁的劳动者都能找到施展才华的舞台,不仅关乎个人职业尊严,更关乎整个社会的创新活力与可持续发展。国考的这一调整,或许正是撬动社会观念变革的第一个支点。

席聪聪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