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行进的海岸线:兴城古城与渤海湾的古今交响

时间:2025-11-07 16:49:18 来源:央广网 作者:刘阳禾

央广网葫芦岛11月4日消息(记者 李子平)深秋时节,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市迎来了一年中最具诗意的季节。海风轻拂过宁远古城的青砖,卷起城墙上零星的落叶,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转身向南,无垠的蔚蓝在眼前展开,雪白的浪头正一遍遍叩击着礁石,奏响着渤海湾的永恒潮歌。

兴城,这座位于渤海湾畔的城市,仿佛一位从容的舞者,分饰着两个截然不同的角色:一面是古城里慢悠悠的往昔,一面是渤海湾畔永不停歇的潮歌。两者交织在一起,共同谱写着兴城的独特韵律。

晨起,古城的生活节奏缓缓展开。在古城生活了30年的理发店店主李紫娟收起卷帘门,准备迎接当天的第一批顾客。谈起古城这些年的变化,她感触颇深:“路是我感触最深的变化。路越修越好,实施亮化工程以后,古城也越来越亮,游客越来越多,生意也越来越好了。”

宁远古城,这座位于兴城市老城区中心的明代古城,始建于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四座明代古城之一,也是现存唯一一座临海而建的明代方形卫城。它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也承载着无数人的记忆与情感。

然而,曾几何时,在不少游客眼中,宁远古城的模样数十年未曾改变。在居民看来,古城的基础设施似乎也停留在上个世纪:老化严重,道路年久失修,逢雨必涝。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居民的日常生活,也制约了古城的发展。

转机出现在2024年。兴城兴投文旅集团率先蹚路,通过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投入3.08亿元实施古城区域市政基础设施改造。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古城老街两侧古建筑进行修缮,同步实施给排水、电力、通信线路入地以及古城环城路、景观绿化等公共配套设施提升工程。近600岁的宁远古城,迎来了它建城以来规模最大、也最为系统的一次更新。

改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关乎城内近2000户居民的日常生活,涉及沿街800多家商铺的经营发展,更影响着每一位游客的体验。该如何兼顾?宁远古城给出的答案是“融合”。“对古城最好的保护,就是让它融入时代,将改造升级与城市更新行动、文旅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既保留古城的历史肌理,也注入现代生活所需的功能。”兴投文旅集团负责人田莹说道。

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过去,古城内的商业业态活像个“杂货铺”,销售五金、劳保用品的店铺沿街林立。今年,游客们发现,知名的餐饮品牌、文创店、旅拍馆多了起来。这些变化不仅丰富了古城的商业业态,也提升了游客的体验感。

“好吃的多了,好玩的也多了。还能拍上些好看的旅拍照,再给朋友带上些小文创。”第二次来古城旅游的承德游客顾文言将自己精选的旅拍照发在了社交平台。在她看来,古城的韵味未减,体验却丰富了许多,“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现代的便捷与趣味”。

宁远古城景区负责人滕婉告诉记者,从“门票经济”到“体验经济”,从“流量争夺”到“品质深耕”,最终的目的就是让游客从过去的“走马观花”变成现在的“流连忘返”:“通过业态升级、服务革新、风貌改变,从白天的打卡拍照、消费体验到夜间的《就在宁远》系列演出,让游客慢下来、住下来,还想再来。”

滕婉口中的《就在宁远》是东北地区首部大型沉浸式实景演艺。该剧利用古城内复建的蓟辽督师府和旁边一处闲置设施搭建舞台,将静态的历史遗迹变为动态的史诗剧场。自开演以来,场场火爆,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看。

“通过‘文化+演艺’、‘历史+科技’的融合,让历史‘活’起来,让游客从旁观者变成故事的参与者。”《就在宁远》制片人张子冬说道。这种创新的演艺形式不仅丰富了游客的体验,也提升了古城的文化内涵。

一业兴,百业旺。今年以来,宁远古城游客接待量突破450万,同比增长40%。一批由传统民居改造而成的精品民宿不断涌现,甚至不少在外打拼的古城居民回到这里,做起与旅游相关的项目。古城的繁荣不仅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就业和经济增长。

古城是兴城的魂,海洋是兴城的脉。以古城为引,兴城将“城、泉、山、海、岛”的独特景致串珠成链。登临首山揽胜,徜徉碧海金沙,寻幽觉华仙境,沐享温泉康养成为游客畅游兴城的“标配”。“我们要让历史文脉与碧海银滩共同跳动,从一域兴到百域兴。”兴投文旅集团负责人田莹表示。

站在宁远古城的城墙上,远处的首山在暮色中凝成一道青黛的剪影。一墙分割古今,向外远眺繁华都市,向内回望历史尘烟。在山海交融的诗意与市井烟火的温度中,一座“活着的古城”正熠熠生辉,等待着更多游客前来探寻它的故事与魅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