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终身学习理念深入人心与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双重推动下,知识付费已成为当代青年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然而,海量产品涌现的同时,行业乱象也逐渐显现。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334名青年展开的专项调查显示,69.0%的受访者认为内容质量参差不齐是当前知识付费领域最突出的问题,这一数据折射出行业发展的深层矛盾。
调查数据显示,71.7%的受访青年将内容质量列为选择知识付费产品的首要考量因素,远超价格(53.7%)、平台可靠性(52.2%)等指标。北京00后大学生王欣的亲身经历印证了这一现象:她曾花费低廉价格购买英语课程,虽有一定效果,但发现课程宣传与实际效果存在差距。"创作者应明确标注课程适用人群和预期效果,避免消费者产生认知偏差。"她强调。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研究员徐新明指出,行业快速发展导致三个核心问题:一是碎片化内容难以形成系统知识体系;二是同质化严重,优质原创内容稀缺;三是部分从业者专业资质存疑。曾从事医疗工作的90后李薇对此深有体会,她发现某些健康类课程创作者缺乏专业背景,仅靠情绪营销获取信任,"这类内容不仅无效,甚至可能误导用户"。
调查揭示的另一突出问题是52.4%的受访者认为宣传与实际不符"水分大"。95后市场从业者周晓曝光了写作课领域的典型套路:某售价超千元的课程承诺"包投稿挣钱",实则只能投稿至授课者自有公众号,且该公众号实际内容与写作无关。这种"割韭菜"行为引发用户强烈不满。
定价机制混乱同样值得关注,49.0%的受访者认为部分产品存在定价虚高问题。徐新明分析称,当前行业尚未建立科学的内容价值评估体系,导致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更值得警惕的是,39.9%的受访者指出内容雷同、抄袭现象普遍,某知识博主直接搬运他人课程框架仅更换案例的做法,严重损害行业创新生态。
面对行业乱象,68.4%的受访者强烈要求知识付费平台建立透明、真实的评价反馈机制。王欣建议引入类似电商平台的用户评分系统,同时完善课程试听机制,"目前多数试听内容缺乏代表性,容易误导消费者"。李薇则呼吁加强创作者资质审核,特别是医疗、法律等专业领域应设置准入门槛。
徐新明从法律层面提出解决方案:一是完善《广告法》在知识付费领域的适用细则;二是建立创作者实名认证与内容溯源系统;三是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对违规行为实施联合惩戒。调查显示,62.0%的用户期待严格的内容审核机制,60.3%希望延长免费试听期限,56.4%要求畅通监督渠道。
在行业规范尚待完善的情况下,徐新明提醒消费者应提升自我保护意识:购买前详细了解课程大纲,确认与自身需求匹配;保存宣传资料、支付凭证等证据,遭遇侵权时及时通过12315平台或法律途径维权。同时强调"知识付费不是捷径,任何领域都不可能通过短期课程实现质变,需要制定长期学习计划"。
这场由71.7%用户用选择投票引发的行业反思,正在推动知识付费从野蛮生长转向质量竞争。当68.4%的期待转化为制度保障,当内容价值回归核心地位,这个千亿市场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王欣、李薇、周晓均为化名)
数据来源: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