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古荣村,木工次仁塔杰的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随着村民们即将入住新家,定制家具的需求激增,他正忙着为各家各户打造柜子、衣橱等生活必需品。作为今年1月6.8级地震中受灾最严重的村庄之一,古荣村的30多户搬迁群众即将迎来期盼已久的新生活。
“当时我们都以为要等好几年才能住上新家,没想到不到一年就全部建好了!”次仁塔杰竖起大拇指,难掩激动之情。据日喀则市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灾后恢复重建覆盖西藏7个县47个乡镇486个村,共重建民房2.2万余户、面积310万平方米,维修加固民房1.05万余户、加固面积106万平方米。“我们全力加快建设进度,确保群众温暖过冬。”
重建工程面临诸多挑战:项目点多、线长、面广,平均海拔超4000米,最高处达5300米,高寒缺氧且地质条件复杂。参建单位克服重重困难,通过加班加点、优化施工方案等方式,按时完成了建设任务。在定日县曲洛乡措昂村,中国中铁援建项目负责人张圣介绍:“这里海拔4300米,交通不便,但我们引入高海拔作业经验的专业团队,配备医疗保障,确保工程顺利推进。”项目还通过雇佣当地群众、提供技能培训、采购本地材料等方式,助力地区经济发展。
此次重建汇聚了134家企业、2.6万余名施工管理人员及6.1万余名工人,投入6000余台机械设备。市县乡村6600余名党员干部深入一线,吃住在工地,协调解决各类问题。古荣村村委会主任桑杰回忆,8月底重建现场急需人力时,他第一时间组织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带动村民共同参与。“哪里需要,党员干部就出现在哪里。”桑杰说。
萨迦县普村党支部书记米玛次仁同样忙碌。村里困难户普姆老人因无子女,搬家成了难题。米玛次仁得知后,立即组织20多名党员帮忙,很快完成了搬迁。“这都是党员应该做的。”面对老人的感谢,他这样回应。拉孜县锡钦乡仁达村的扎西坚参也积极参与重建工作。地震和暴雨导致多处道路损坏,他主动加入修路队伍,甚至在离家几十公里的彭措林乡住了一个多月。当被问及自家重建进度时,他笑着说:“材料和设计都有保障,还有全程监督,我完全放心!”
如今,扎西坚参和乡亲们已住进新居。他站在宽敞明亮的房间里感慨:“新家亮堂堂,心里暖洋洋!”这场灾后重建不仅重建了房屋,更凝聚了人心,让受灾群众对未来充满希望。
本报记者 袁 泉 徐驭尧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