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熊丙奇(教育研究学者)
“想赚钱先交钱”——这句看似简单的承诺,正成为许多年轻人陷入兼职骗局的“开端”。据央视《财经调查》报道,近期多地出现以“高薪兼职”为诱饵的诈骗案件,受害者不仅未能获得预期收入,反而因培训费、违约金等陷入债务困境。这类骗局如何运作?年轻人又该如何防范?本文将深入解析。
一、兼职骗局“升级版”:从培训费到违约金,机构“只赚不赔”
调查发现,涉事公司通常以“兼职岗位”为幌子,吸引求职者参与。其核心盈利模式并非提供兼职机会,而是通过培训课程收费:若求职者坚持完成培训,机构收取培训费;若求职者中途识破骗局要求解约,机构则依据合同收取高额违约金。这种“两头通吃”的模式,使得机构几乎“零风险”获利。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骗局已形成“产业链”:有专业平台为求职者办理培训费分期支付业务,甚至协助机构处理“债务纠纷”,进一步掩盖诈骗本质。与传统的“培训贷”“套路贷”相比,此类骗局运作更隐蔽、手段更专业,令受害者防不胜防。
二、维权困境:合同“合法”外衣下的诈骗本质
为何受害者难以维权?关键在于机构通过“合法合同”构建了看似无懈可击的逻辑:
然而,这一逻辑忽略了一个核心前提:求职者参与培训的初衷是机构承诺的“高薪兼职”。若该承诺系虚构,则合同本质是以兼职为诱饵的诈骗工具,即使条款“专业”,也不应成为逃避法律制裁的理由。
三、如何破局?三招识别兼职骗局
1. 查证兼职机会真实性
监管部门可通过排查机构经营内容、核实兼职岗位兑现情况,判断其是否存在虚构高薪兼职的行为。若机构仅将少量兼职机会作为“培训筹码”,未公开招聘,则涉嫌非法经营,扰乱市场秩序。
2. 多部门联合治理,严打诈骗链条
据投诉平台数据显示,关键词“兼职培训”相关投诉已超1.39万条。面对如此庞大的投诉量,公安、教育、网信等部门需联手行动,重点打击虚假招聘、培训诈骗等行为,切断“兼职-培训-贷款”黑色产业链。
3. 年轻人提升防范意识,拒绝“交钱兼职”
求职者应牢记:任何要求“先交钱后上岗”的兼职机会均存在风险,尤其是涉及培训费、违约金、分期贷款的条款,需格外谨慎。若对方承诺“高薪轻松”,更需核实其资质与口碑,避免因贪小便宜而因小失大。
结语
兼职骗局的蔓延,不仅损害年轻人权益,更破坏就业市场信任。治理这一乱象,既需监管部门重拳出击,也需求职者擦亮双眼。唯有多方合力,才能让“想赚钱先交钱”的骗局无处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