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GI”食品标签火热,是健康选择还是营销陷阱?
“低GI,慢升糖”“GI值≤55,专业低升糖,适合控糖人群”……近年来,“低GI”(血糖生成指数≤55)概念迅速渗透健康食品市场,从超市货架到电商平台,主食、零食、奶制品等品类纷纷贴上这一标签。然而,记者调查发现,部分商家将“低GI”作为营销噱头,标注混乱、认证标准不一,甚至存在“伪低GI”产品。专家提醒,消费者需理性看待,避免被误导。
“低GI”成食品行业新风口
随着“控糖”从特定需求演变为大众日常选择,低GI食品赛道迅速崛起。在某连锁超市,自有品牌专区陈列着十余种标有“低GI”的零食,如坚果脆、高纤饼干、全麦面包等,甚至传统高糖食品如沙琪玛、锅巴也以“低GI”形象登场。货架旁的黑板明确标注:“GI即血糖生成指数,衡量食物摄入后血糖上升速度。”
正在选购的刘女士表示:“第一次听说这个概念,感觉适合糖尿病人,看起来更健康。”除了零食,粮油区的低GI高纤谷物粉、多谷物米饭等价格普遍偏高。例如,一款含11种谷物的低GI米饭2.5千克售价79.9元,而未标注“低GI”的三十多种谷蔬杂粮饭同规格仅售49.9元。
电商平台上,低GI食品同样热销。某款羽衣甘蓝苏打饼干宣称“少糖更轻怡、糖友的选择”,但客服提供的检测报告仅包含总糖、能量等常规指标,未涉及GI值。另一店铺客服仅发送包装盒信息,称“参考成分配料表”。
标注混乱:低GI认证真假难辨
记者调查发现,低GI产品宣传方式多样,标注格式不一。线下超市中,一款低GI五黑坚果脆明确标注第三方认证机构名称、证书号及GI值34;而另一款饼干仅写“低GI认证”,无机构信息或具体数值。
电商平台更显混乱。某店铺内,低GI产品标识各异:荞麦面展示GI值临床测试结果,威化饼干附有认证证书,全麦饼干仅提供普通质检报告。客服称“检测报告在公司内部网盘”。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GI国际合作与科普食育中心主任张璐博士介绍,目前低GI食品标识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第三方机构人体测试出具检测报告,并在包装上注明标准、数值及机构;二是企业通过认证机构审核,获得低GI食品认证标识。张璐表示:“国内低GI认证为自愿性,标识图案无统一规定,认证费用数万至十余万元不等,核心环节包括人体试验。”
一名第三方检测机构工作人员透露,申请认证需提交资质文件、产品说明等资料,人体试验费用较高。若产品配方或工艺变更,需重新认证。业内人士指出:“部分机构检测标准不一,可能人为‘放水’,导致认证结果失真。”
专家提醒:别盲目跟风“低GI”标签
低GI食品是否等同于健康?哪些人群适合?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范志红表示:“GI是反映碳水化合物食物对餐后血糖影响的指标,≤55为低GI。但食品GI值受烹饪方式、食物搭配等因素影响,仅看标签不科学。”
例如,同一种米煮成粥或浸泡后GI值可能升高;进食顺序(先蔬菜、再肉类、最后主食)可减缓血糖上升。范志红补充:“不同个体反应差异大,糖尿病人或消化不良者食用低GI食物未必适应,肠胃应激反应可能反而升糖。”
她指出,部分食品品类天然GI值低,无需认证。例如,奶粉、牛奶等奶制品本身不可能高GI,标注“低GI”无实际意义。更关键的是,低GI≠健康。范志红举例:“油炸薯片GI值低于米饭,但高油高钠,显然不健康。”她建议选择食品时关注综合营养价值。
张璐介绍,为规范行业,中国营养学会发布《预包装食品血糖生成指数标示规范》,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牵头制定《低血糖生成指数(GI)食品通用技术要求》等团体标准,除限定GI值≤55外,还对营养素、脂肪含量等提出要求,避免“高脂肪低GI”伪健康产品流入市场。
范志红总结:“食物GI值重要,但非唯一标准。消费者应优先选择低加工度、保留天然结构的产品,注重营养搭配,通过合理进食方式降低血糖反应。”
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 徐英波 宗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