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警方连续破获两起以招募兼职为名,实则为电信网络诈骗集团提供帮助的犯罪案件,涉案金额超过1400万元。这些案件揭示了兼职背后隐藏的巨大风险,求职者需提高警惕,以免成为电信诈骗的“帮凶”。
第一起案件中,不法分子以“软件充场”为名,招募求职者刷手机应用下载量、评论量,实则盗用求职者身份信息,非法转移涉诈资金。
上海警方接到市民陈先生报案称,他在网上找到一份日薪200元的兼职,要求提供身份证、银行卡等个人信息。陈先生察觉异常后放弃兼职并报警。警方梳理发现,辖区内有多起类似举报,线索均指向同一家公司。
这家公司每天有大量求职者进出,所谓的“兼职”无需实际工作,只需配合业务员刷脸完成软件注册即可获得报酬。招聘广告中,这些兼职工作被称作“软件充场”,即人为给手机App刷下载量、评论量,提高流量。
上海市公安局闵行分局刑侦支队民警潘建树表示:“业务员会说这些信息仅用于实名注册,今天收工前会注销,只是为了完成一个注册数。不管求职者是真信还是半信半疑,有时为了收入就继续做下去了。”
一些警惕性高的求职者会现场拒绝并离开,业务员还会提供路费。潘建树说:“给他打车费让他离开,大部分兼职人员不会报警,所以这个团伙一度隐匿。”
警方初步认定,这家公司是一个涉诈“帮信”窝点。固定证据后,警方展开收网行动,抓获团伙头目、现场接待人员、洗钱操作员等40余名犯罪嫌疑人。
行动中,警方发现犯罪团伙将兼职人员集中在一个大厅,大厅另一侧通向三个小房间,每个房间都有专门的洗钱操作员。兼职人员与洗钱操作员之间虽一墙之隔,但不能直接沟通。
“大厅和小房间中间有一个‘主管’负责对接和联络,大厅的人不能进小房间,小房间的人也不能和大厅的人聊天,只有主管能进行衔接。”潘建树说。
上海市公安局闵行分局刑侦支队民警王波表示:“手机是小房间的人提供的,他们购买了大量工作手机用于注册金融支付账户。把空白账号登录上去,交给大厅联络员,让兼职人员进行实名认证,认证好后就具备了转账功能。”
当兼职人员在大厅注册好账户后,主管再将手机收走,送到小房间进行实时洗钱。嫌疑人将兼职人员和洗钱操作员集中在同一物理空间,分开管理,以减少犯罪流程上的损耗。
潘建树还提醒:“除了注册金融账户,他们还会下载注册社交软件,以网友身份发布信息,传播与电诈、赌博案件有关的广告。”
近期,上海警方还侦破一起为境外电信网络诈骗团伙提供“引流”服务的案件。犯罪团伙以电话营销兼职为幌子,利用求职者实名办理的电话卡拨打骚扰电话,推广虚假投资理财公众号,为后续诈骗活动“铺路”。该团伙已导致多名受害人上当,其中一名上海市民损失高达300余万元。
今年6月,上海市民董女士报案称,她在接到一通推荐股票的营销电话后,下载了一款所谓投资理财软件,结果遭遇诈骗。
“电话里的人自称是某某投资公司的业务员,让她关注一个微信公众号。公众号上有‘客服’,再引导她到一些涉诈App上进行投资理财,导致被骗三百多万。”上海市公安局闵行分局刑侦支队民警季一豪说。
警方从这通营销电话入手,发现其背后团伙在网上打出兼职信息广告,招募了大批打电话的所谓业务员。犯罪团伙打着电话营销的幌子,实际上却是利用求职人员名下的电话卡,替境外电信网络诈骗团伙进行引流。
季一豪表示:“这些‘引流’公司的‘生命线’就是电话卡,因为电话卡被封的概率非常高,会被被害人举报或投诉为骚扰电话。封了以后,公司就无法正常运转。”
在获取求职者提供的电话卡后,嫌疑人将工作分为兼职“日结”或全职“底薪+提成”两种模式。“日结”求职者上交电话卡后即可获得150元报酬,无需实际拨打电话。而“底薪加提成”则是经过话术培训后,通过拨打“营销电话”,推广境外诈骗分子提供的虚假理财公众号,根据目标客户关注公众号的情况获得报酬。
被害人关注公众号后,引流环节结束,境外诈骗分子会通过公众号“客服”与其进一步沟通,并诱导其下载伪装成正规金融理财软件的涉诈App,直至被害人充值投资被骗。
“他的目的就是后续实施诈骗,微信公众号会让被害人觉得更加官方,更让人信服。”季一豪说。
经查,今年4月以来,犯罪团伙通过拨打营销电话引流,诱导被害人下载涉诈App,导致多人被骗。7月底,上海警方跨省市同步行动,打掉了这个由嫌疑人王某操控、设有多处“引流工作室”的犯罪团伙。今年9月,王某等5人已被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检察院依法批准逮捕。
警方提示,网络兼职需警惕,务必仔细甄别招聘信息。切勿轻易交出身份证、银行卡、手机或进行人脸识别等敏感操作,谨防成为电诈“工具人”。对“轻松高薪”“零要求”的兼职保持清醒,严防落入“帮信”陷阱。参与或协助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必将受到法律严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