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在商场看到印有最爱的卡通形象的文具,或是造型独特的盲盒,即使价格稍高也忍不住购买?这种消费行为背后,隐藏着一个有趣的经济学现象——可爱经济学。从游乐场排队与玲娜贝儿人偶合照,到商场里瞬间售罄的拉布布盲盒,一波波抢购热潮正让“可爱经济”成为炙手可热的消费新形式。
不只是商品,更是情感的“充电宝”
在日常生活里,印有玲娜贝儿、奥特曼或某动漫角色的文具、水杯、T恤随处可见。我们选择它们,真的只是因为需要这些日常用品吗?答案往往是否定的。很多时候,我们购买的其实是一种“感觉”。经济学家发现,当人们对某个形象产生情感联接时,消费决策会变得更加感性,这正是“可爱经济学”的核心——为喜爱和快乐买单。
据中国玩具和婴童用品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市场玩具零售总额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其中,国内市场玩具(不含潮玩)零售总额达到978.5亿元,同比增长7.9%;而潮流和收藏玩具的零售总额则为465.7亿元。
专家指出,“可爱经济”的兴起,反映了当代社会文化和心理需求的变化。在高压力、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许多人面临纠结、焦虑乃至抑郁情绪的困扰,“提供情绪价值”的需求日益凸显。毛茸茸的手感、憨态可掬的造型等“可爱”元素,因其独特的亲和力,具有治愈的力量,能够缓解压力、放松心情、抚慰心灵,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的追捧。
“形象”的魔法:IP如何点石成金?
那么,这种“情感价值”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呢?关键在于“IP”。
IP,即“知识产权”,虽然听起来抽象,但可以理解为一个受欢迎的“明星形象”。这个“明星”可以是米老鼠、玲娜贝儿,或是来自历史的文化符号,如故宫的脊兽。
当一个形象通过故事、电影或社交网络变得广为人知并深受喜爱后,它就拥有了“魔力”。这种“魔力”可以让它附着在任何普通商品上,使商品变得与众不同。例如,同样一个帆布包,印上普通图案可能只能卖30元,但印上一个热门IP形象,就可能卖到100元。这多出的70元,就是IP的“魔力”在发挥作用,即我们常说的“品牌溢价”或“IP价值”。开发IP的公司通过“授权”方式,允许其他商家使用这些形象,从而赚取巨额利润,这就像一个“点石成金”的魔法棒。
联名的狂欢:1+1>2的化学反应
如果你觉得一个IP的“魔力”还不够,那么“联名”就是让“魔力”加倍的神奇咒语。联名,即两个原本毫不相干的品牌或IP合作,共同推出一款新产品。
想象一下,当三星堆文创遇上手游,会产生精美的国风游戏皮肤;当白酒遇到巧克力,会变成新奇的味道体验;当汽车遇到变形金刚,直接就成了能开上路的“手办”……这种跨界组合之所以能引爆市场,就是因为它带来了双倍吸引力,产生了“1+1>2”的奇妙化学反应。
联名产品同时抓住了两个不同粉丝群体的心,并因为其新奇感和稀缺性,激发大家的收藏欲和分享欲。“这个东西居然还能这样!”——正是这种惊喜,让联名产品往往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
你看,经济学并不总是枯燥的数字和图表,它也可以很萌、很有趣。了解“可爱经济学”,我们就能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钱花在了哪里——是为产品的实用功能付费,还是为它带来的情感价值而心动。下一次消费时,不妨想一想,我是在为“需要”买单,还是在为“喜爱”投资?做一个既懂得感受快乐,又明白消费原理的聪明消费者吧。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赵紫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