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亲本种子为何成间谍目标?外流后果及法律严惩解析

时间:2025-11-11 19:01:59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李岩

近日,国家安全部披露一起境外间谍机关窃取我国亲本种子的案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作为我国严格管控的农业核心资源,亲本种子为何成为间谍目标?其外流将造成哪些严重后果?本文将结合权威专家解读与典型案例,为您深度剖析这一关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议题。

非法交易亲本种子:18人受惩的典型案例

据国家安全机关通报,某境外间谍组织以“合作制种”为名,通过高额经济报酬诱惑境内人员朱某某及其公司,长期非法购买我国亲本种子。在利益驱使下,朱某某明知违法仍铤而走险,采用将亲本种子混入其他出口集装箱的方式规避监管。最终,朱某某因非法向境外提供亲本种子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6个月,其余17名涉案人员也受到不同程度行政处罚。

亲本种子:农业育种的“基因芯片”

针对公众关切,科技日报记者专访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首席科学家赵久然,从专业角度解析亲本种子的核心价值。

1. 亲本种子与普通种子的本质区别

“亲本是杂交种子生产的‘基因模具’。”赵久然指出,在玉米、水稻等杂交作物培育中,为保持品种优良性状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必须通过特定遗传纯合的父本和母本(即亲本)杂交获得。这些亲本材料如同精密模具,决定了后代种子的遗传特性。

以小麦育种为例,科学家需选取两个具有互补优良性状的亲本材料进行杂交,再从后代中筛选培育新品种。赵久然强调:“亲本种子是所有后续品种的源头,掌握亲本就等于掌握了种源核心。拥有亲本即可无限繁殖杂交种子,还能组配新品种、培育优良品种。”

2. 亲本外流:危及国家农业安全的“定时炸弹”

亲本种子一旦外流,境外机构可借此建立完整的繁殖体系,源源不断生产杂交种子。这相当于将我国农业的“基因芯片”拱手让人,对国家粮食安全构成三重威胁:

  • 知识产权侵害:私自出口亲本严重侵犯育种者权益,破坏市场秩序
  • 种质资源流失:导致国家核心农业遗传材料永久性丧失
  • 技术优势削弱
  • 竞争对手可能通过反向育种技术破解我国品种优势

赵久然特别指出,我国对杂交种子出口实施严格管制:审定后5年内禁止出境,未审定推广的新品种及其亲本材料管制更为严苛。这些措施旨在防止最新农业科技成果被轻易获取。

全民反间谍:守护粮食安全的“人民防线”

国家安全部提醒,近年来境外间谍情报机关持续加大对我国粮食领域渗透力度,通过窃取核心科研情报削弱我国种业竞争力。公民发现以下可疑线索应立即举报:

  • 非法收集、购买农业种质资源行为
  • 违规携带种子样本出境尝试
  • 境外机构以科研合作名义索要亲本材料

举报渠道包括:

  • 12339国家安全机关举报受理电话
  • 国家安全部网络举报平台(www.12339.gov.cn
  • 国家安全部微信公众号举报入口
  • 直接向当地国家安全机关现场举报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科研人员到普通公民,每个人都是守护国家种质资源的防线。唯有筑牢全民反间谍的铜墙铁壁,才能确保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