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海口11月6日电 (符晓虹) 当全国多数地区已步入深秋降水减少期时,海南岛却仍处于极端降水高发阶段。11月初,屯昌县24小时降雨量达299.7毫米,突破当地11月日降水量历史极值。海南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吴志彦6日接受采访,详细解析了此次极端暴雨的成因机制。
据气象监测显示,11月3日至4日,海南岛中部屯昌县遭遇特大暴雨,24小时降雨量创下当地11月历史新高。吴志彦指出,秋汛期(9-11月)是海南岛极端降水最集中的时段,除热带气旋直接引发的暴雨外,该时期极端降水事件频次占全年最高,特大暴雨日数接近全年50%,构成防汛工作的重点阶段。
“此次暴雨是冷空气与热带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吴志彦解释,11月后北方冷空气活动增强,南下过程中与南海热带低值系统相遇,在海南岛上游区域形成持续的低空偏东气流。这条“水汽输送带”源源不断将暖湿空气输送至海南岛,为降水提供了充足水汽条件。
进一步分析显示,三重因素加剧了降水强度:
受此影响,万宁、琼海、琼中、屯昌等中东部地区成为持续性强降水核心区域。
气象数据显示,秋汛期暴雨由冷空气、副热带高压、热带低值系统协同作用形成,与单一天气系统引发的降水存在显著差异。中尺度降水云团在东部地区长时间滞留,导致暴雨呈现“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吴志彦特别强调:“此类暴雨引发的洪涝、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风险,有时甚至超过热带气旋的直接影响。”
针对当前暴雨形势,海南省气象部门发布多项安全提醒:
气象专家表示,海南岛秋汛期降水特征复杂,公众需密切关注最新预警信息,切实做好灾害防范措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