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杭州11月7日电 (钱晨菲)11月7日,浙江省检察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自2017年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全面实施以来,该省检察公益诉讼工作的整体情况,并发布2023年以来办理的一批高质效公益诉讼典型案例。
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自2017年7月至2025年10月,浙江检察机关共办理公益诉讼案件40905件,其中行政公益诉讼案件35319件,民事公益诉讼案件5586件,案件类型覆盖多个法定领域。

新闻发布会现场。浙江省检察院供图
据介绍,201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进行修改,正式确立了检察公益诉讼制度。经过多年发展,公益诉讼案件范围从传统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国有财产保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四大领域,逐步拓展至英雄烈士保护、军人权益保护、未成年人保护、安全生产、个人信息保护、反垄断、反电信网络诈骗、妇女权益保障、无障碍环境建设、文物保护等14个法定领域。
浙江省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过孟超表示,检察机关以审前实现公益保护作为优先目标,向行政机关提出检察建议28488件,回复整改率达99.1%,绝大多数问题在检察机关提起诉讼前得到解决。此外,检察机关向法院提起公益诉讼3745件,其中民事公益诉讼3596件,行政公益诉讼149件,均获法院支持。值得一提的是,有3件案件入选“两高”指导性案例,83件案件入选最高检公开发布的典型案例。
近年来,浙江省检察院创新履职机制,持续提升公益诉讼办案质效。例如,该院在全国率先出台服务保障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的意见,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公益诉讼检察衔接机制;深化数智赋能,推动卫星遥感、快速检测、大数据模型等科技手段辅助公益诉讼办案。此外,该院联合浙江省生态环境厅成立全国首家公益诉讼(环境损害)司法鉴定联合实验室,在省级层面建立“成品油综合智治”数字化多跨场景应用,部署全省开展专项监督,督促追缴税款超2.8亿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