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香香 扎西顿珠 杨子彦 卓玛七林 旦增嘎瓦
从定结县前往江嘎镇达那村的路上,秋意正浓。田间,金黄的庄稼已悉数归仓;牧场上,牛羊悠闲地踱步。一排排崭新的民居整齐排列,在爽朗的秋阳下,勾勒出一幅宁静和谐的乡村图景。曾经地震带来的创伤痕迹,早已被眼前这幅充满生机的画面所取代,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10月底,记者再次踏入定日地震灾区,来到达那村。这里,处处洋溢着群众喜迁新居的欢欣与喜悦。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仿佛在诉说着新生活的美好。
冬日将至,天气渐寒,但灾后恢复重建和民房维修加固项目第24标段负责人、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的刘琪心中却暖意融融。他所在的公司负责达那村的灾后重建与房屋加固工程,为村民们筑起了坚固的新家。近日,随着村民陆续入住新居,刘琪受邀来到村民拉巴家中,与当地干部、群众围坐一起吃火锅,共同分享这份来之不易的温暖与幸福。
中午时分,阳光透过双层玻璃照进新房,照得每个人心头暖洋洋的。在拉巴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她的新家。现代化厨房、卫生间、客厅、卧室一应俱全,崭新的家具让房屋更加锦上添花。拉巴的新家,不仅宽敞明亮,而且设施齐全,生活品质得到了显著提升。
餐桌上,火锅冒出腾腾热气,映照着大家红扑扑的脸庞。闲聊间隙,刘琪向记者透露,达那村共有48户重建户。整个施工期间,项目采用“以工代赈”模式,累计雇用当地民工1200余人次,发放劳务工资40余万元;同时,使用当地机械设备30余台套,支付费用130余万元。这一模式不仅促进了当地就业,还激发了群众参与家园重建的积极性,打破了“各自为政”的孤岛局面,实现了施工队与群众从“分头干”到“一起干”的转变。
“这半年来,和当地群众一起重建家园,我深深感受到他们的热情与淳朴。”今年初次进藏的刘琪动情地说,“如今看到他们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住进新房,我们由衷地高兴。”这份高兴,并非客套之词,而是源于一桩桩暖心事的真实共情。原来,在整个施工过程中,经常有群众自发准备甜茶、饼子和饮料等食物送给施工方,逢年过节还一起聚餐。在一点一滴的日常相处中,感情逐渐升温,彼此之间的信任与友谊也愈发深厚。
从“被动受益”到“主动参与”,群众在投工投劳中也掌握了更多实用技能。达那村村民洛桑牵头组建了一支30多人的农民施工队,这次承包了一些重建工作。他说:“参与过恢复重建后,大家的集体认同感明显增强了,也学到了更多的技能和技术。这些技能不仅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参与家园重建,也为未来的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达那村,还有一个特别景象:家家户户新房旁都修建了统一的牛棚,实现了人畜分离与灾后重建的“同频共振”。据了解,村民在不影响整体施工的前提下,自发准备材料、互帮互助,同步完善了配套设施。如今,新家有新貌,基础设施与居住品质同步提升。村民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一起,用双手共同筑起了新生活的希望与梦想。
灾区群众入住新居后的每一个瞬间,都写满了感恩与奋进。聚餐接近尾声时,拉巴一边为客人续上甜茶,一边真挚地说:“党和政府为我们建了这么坚固的房子,我们打心底里感激。今后的日子,一定会过得更加红火、幸福!”拉巴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也让我们看到了灾区群众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