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浙江中小学秋假制度解析:为何推行及育人价值

时间:2025-11-18 07:21:39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于晓

中新网杭州11月17日电 (林波)近日,浙江宁波、湖州、金华等地的中小学陆续迎来“秋假”时段。随着校园书声暂歇,孩子们走出教室,走进自然与社会,开启一段融合学习与体验的成长之旅。这一创新举措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放松身心的机会,更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实践。

浙江宁波机场秋假出行场景

作为全国首个在全省范围系统推行中小学春秋假制度的省份,浙江的实践正引发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这一制度并非临时起意,而是经过多年探索与完善形成的特色教育安排。早在2004年,杭州便率先试点春秋假制度,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目前浙江省11个设区市均已出台相关实施方案,使春秋假成为浙江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项标志性制度。

这项由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发改委、浙江省科技厅等十余个部门共同推进的制度,注重区域差异和学段特点,赋予各地弹性安排空间。例如,不同城市可根据气候特点、教学进度等因素灵活调整假期时长,体现“因地制宜”的教育管理智慧,避免“一刀切”的僵化模式。

为何要专门设置春秋假?多位教育专家指出,这不仅是校历安排的调整,更是育人理念的升级。传统假期多以休息为主,而春秋假则强调“知行合一”,通过将课堂延伸至社会场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今年“秋假”期间,与教材内容相关联的文化地标迎来参观热潮。浙江绍兴鲁迅故里、杭州西湖、宁波河姆渡遗址、金华双龙洞等成为家庭出游的热门选择,孩子们在实地探访中深化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安徽黄山秋假免票活动场景

除了省内景点外,安徽黄山风景区等地也推出“秋假”中小学生免票活动,吸引众多浙江家庭。这种跨区域的教育资源共享,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边界。例如,在黄山云海间,孩子们不仅能欣赏自然奇观,还能结合地理课本知识分析气候成因,实现“旅行即学习”的目标。

“让课本与成长同行。”国务院妇儿工委儿童工作智库专家、浙江省家庭教育讲师团专家来祥康表示,“秋假亲子游”正在构建家庭教育的新场景。当学生在西湖断桥畔吟诵“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时,抽象的文字顿时化为可触可感的鲜活体验。这种“课文—实景”的深度融合,让知识获取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索,显著提升了学习效果。

值得关注的是,“秋假”正在重塑亲子关系。传统的“赶景点、拍照打卡”式旅游逐渐让位于“孩子主导、家长赋能”的新模式。从行前共同研读课文、孩子参与规划路线,到途中引导观察发现、返程共同总结收获,旅行已超越游玩本身,成为连接知识、情感与成长的重要纽带。例如,在西湖边,来自宁波的小学生多多手持自制的旅行手账,为父母生动讲解《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创作背景,其母亲陈洁感慨:“虽然行程安排还有些稚嫩,但看到孩子认真查阅资料、主动与景区人员交流的模样,我们惊喜地发现了她的成长。”

杭州西湖秋假亲子互动场景

“当孩子自豪地展示自己设计的攻略和旅行记录时,他们收获的不仅是知识的深化,更是‘我能行’的自信心与探索世界的热情。”来祥康强调,这种转变折射出教育理念的深刻演进。当家长放下“教育任务”的执念,让孩子在探索中主导成长,父母在陪伴中学会适度放手,假期便超越了单纯的休息时间,成为“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得益彰的育人契机。

浙江理工大学心理系教授刘少英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指出:“当学生发现课本知识在现实中真实可感,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会被自然激发,形成‘旅行—求知—再探索’的良性循环。这种体验式学习有助于推动他们超越课本局限,迈向更广阔的知识天地,对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界人士认为,浙江在全省范围内推行春秋假制度,体现了对教育规律的尊重。在确保年度教学总时长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弹性设置假期,既缓解了学生连续学习的疲劳感,也为家庭教育开辟了更丰富的实践空间。例如,某小学的调查显示,85%的学生表示秋假后上课注意力更集中,76%的家长认为亲子关系得到改善。

随着全国更多地区开始关注学期制改革,浙江的探索实践或许能为推进基础教育改革提供有益参考。在这个天高云淡的假期里,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感知课文温度,在互动交流中深化情感联结——这正是“秋假”独特的育人价值所在。(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