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通辽11月16日电 题:乌斯吐林海:森林守护者的日常与生态守护的幸福
中新网记者刘文华
初冬的乌斯吐自然保护区,晨雾在林间轻盈流动,阳光穿透五角枫的枝叶,将斑驳光影洒向大地。32岁的呼斯楞背着巡护包走出管护站平房,对讲机里传来同伴的问候声,新一天的守护就此开启。这座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的生态屏障,自1992年设立以来,便以独特的疏林生态系统守护着科尔沁沙地。

生态宝库:382种植物与205种动物的家园
这片总面积达XX平方公里的保护区,是西辽河流域重要的防风固沙屏障。据保护区资源股股长呼斯楞介绍,这里生长着382种维管束植物,从高大的榆树、杨树到低矮的灌木丛,构成多层次的植被体系;栖息着205种脊椎动物,狍子、狐狸在林间穿梭,獾子在洞穴中潜行,各类鸟类鸣叫声此起彼伏。"每天巡护时,都能看到不同的生命迹象,这种生机勃勃的感觉让人安心。"呼斯楞说。
日常巡护:防火防灾的24小时坚守
上午10点,44岁的护林员金晓彬骑着摩托车穿梭在林间,车斗里装着防火宣传册和急救包。他放慢车速,仔细查看地面是否有烟头或易燃物。"现在是防火戒严期,每棵树都是责任。"金晓彬负责的2000亩片区里,榆树、杨树、柳树错落分布。他每天巡护两次,累计步行20余里,对地形了如指掌:"哪里有陡坡,闭着眼睛都能摸到。"

60岁的王建国是巡护队里的老森林人。天刚蒙蒙亮,他就背着水壶、防火检查本和收音机开始巡护。"听收音机里的新闻、戏曲,日子就不闷了。"他指着一棵粗壮的蒙古栎感慨:"我刚来那年它才胳膊粗,现在得一个人抱。"20年里,他见证了苔藓随雨季舒展,榆钱在春天飘落,野草莓在夏季成熟,山里红在秋天染红山坡。"林子每天都在变,静下来才能听见树在长。"
生态守护:从火灾防控到野生动物救助
管护中心副主任王艳涛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张保护区全景图,上面用不同颜色标注着责任区和巡护路线。48岁的他已在此工作近30年,带领19名在职人员和38名护林员,实行24小时轮班制。"春秋防火期时,瞭望塔要安排一人全天值守。"他坦言任务艰巨,但欣慰的是保护区近年未发生火灾,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去年救助受伤大雁的经历让他记忆犹新。"我们发现它翅膀断裂后,治疗养护了半年。放飞时大雁鸣叫了好几声,好像在告别。"王艳涛说,这种与野生动物的互动,让守护工作更有意义。保护区组建的扑火队和巡逻队,每年春秋季都会开展防火演练,确保生态安全。

平静生活:与自然共生的幸福哲学
夕阳低垂,余晖为林海披上金色外衣。护林员们陆续返回,摩托车的轰鸣声渐渐平息,林间恢复寂静。"这里的生活很平淡,没有波澜壮阔的故事,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呼斯楞说,听着风吹过树林的声音,能感受到生命的力量。王艳涛望着渐渐暗下来的树林,语气坚定:"我们守护这片林海,不仅为了生态安全,也在守护一种平静的生活方式。这里的平静与美好,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守护。"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