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青海海东班彦村:新村新貌引领乡村振兴新风尚

时间:2025-11-18 07:45: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刘阳禾

光明日报记者 王雯静 万玛加

午后,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班彦村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整齐的巷道两旁,老人们悠闲地坐在墙根下享受着日光浴,孩子们的欢笑声随风飘散,构成了一幅和谐安宁的乡村画卷。这幅景象,正是“班彦”在土族语中“富裕、幸福的地方”的生动写照。

然而,回望过去,贫困曾像一座大山,沉重地压在班彦村村民的心头。直到2015年,这里的129户人家还居住在被当地人称为“脑山”的山顶上,面临着交通不便、资源匮乏等生存和发展难题。

2016年,班彦村迎来了历史性的转折。村民们告别了山上的老村,搬进了交通便利、设施齐全的现代化新村。这一搬迁,不仅实现了地理上的变迁,更在新村的土壤里播下了文明新风的种子。

“搬了新家,规矩不能丢。”这是村民李宏文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作为村里公认的家风榜样,他和妻子秉持“读书传家、勤俭持家”的家风,不仅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还热心帮助邻居,为独居老人采购生活用品,辅导孩子功课。李宏文自豪地说:“以前在山上,条件再差也没落下孩子的学习。现在搬到新村,更要让他们明白,好家风比什么都金贵。”他的两个孩子通过努力都有了稳定的工作,成为村里年轻人学习的榜样。

为了维护新村的新气象,村里实施了“村民认领制”,让每户都成为公共设施的守护者。村民吕志洪每天的重要任务就是检查村里的光伏路灯和健身器材,确保它们正常运行。“新村要有新气象,村容村貌得靠大家一起维护。”吕志洪的话道出了村民们的心声。

新开设的“爱心超市”更是激发了村民们爱村护村的热情。在这里,商品“明码标分”,村民通过参与环境整治、互助帮扶等文明行为获取积分,再用积分兑换商品。这种激励机制让村民们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2025年,班彦村荣获“全国文明村镇”称号。乡风好了,人心齐了,发展的精气神自然更足了。村民们不仅把房前屋后收拾得整洁干净,更把这份用心带到了产业发展中。

在盘绣园里,63岁的吕八月姐正专注地绣着土族特有的太阳花图案。“绣一件能拿50元提成,一个月能挣千把块钱,还不耽误照顾家里。”吕八月姐笑着说。盘绣园自开园以来已接到5万多件订单,带动了145户村民增收,平均每年每户增收15000多元。

村民吕有金的酩馏酒作坊里飘出阵阵酒香。“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我们得加倍努力,才能对得起如今的好日子!”搬出大山后,吕有金把自家小院改造成酿酒作坊,年增收十几万元,还带动其他村民学习酿酒技艺。

如今的班彦村,已经形成了“红色旅游引领,盘绣、酿酒、光伏、养殖多点开花”的产业发展格局。202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7286元,村集体经济更是超过了331万元。

“产业挣了钱,大家建设文明村镇的底气更足了!”村支书仲关因保望着村史室里的一张张老照片,满是感慨。每月召开的道德评议会是村里最热闹的时刻,当“孝老爱亲模范”“互助之星”名单在公示栏贴出时,总能引来阵阵掌声。

从深山到谷地,从“脑山”到新村,从“住上新房子”到“过上好日子”,班彦村村民不仅圆了安居梦,更找到了幸福路。正如吕志洪所说:“搬进新家,更要守住咱的根;老规矩不能丢,新日子更要过得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