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1点,因与父亲激烈争吵而辗转难眠的林晓晨,在短视频平台上再次搜索“如何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这一次,她无意间进入了一个心理直播间。主播温柔的声音传来:“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不是你的错,我可以帮你把伤口转化为铠甲。”连麦倾诉后,林晓晨感到自己“被真正听见了”,随后果断预定了付费课程。
无独有偶,95后程序员殷曦在经历情感危机后,也走进了心理直播间。自称资深心理咨询师的主播用“回避型依恋”“情感投射障碍”等专业术语拆解他的聊天记录,精准戳中了他对女友若即若离状态的焦虑。然而,当他试图用课程中的“冲突解决话术模板”与女友沟通时,却遭到质问:“你是不是看了什么奇怪的东西?”殷曦无奈地说:“好像并没有什么效果。”
近年来,短视频直播平台上涌现出大量心理类直播间,它们以“3天摆脱原生家庭影响”“5招解决亲密关系困惑”“10句话让孩子远离抑郁”等速成标签吸引观众,引导他们进行在线互动和课程购买。然而,这些直播间里的心理课究竟是否靠谱?年轻人又该如何分辨?
20岁的林晓晨第一次在心理直播间与咨询师连麦时,忍不住哭了。她回忆道:“小时候我家就像战场,爸妈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摔锅砸碗是家常便饭。”长期压抑的环境让她变得敏感自卑。进入大学后,她首次接触到“原生家庭”的概念,并在直播间找到了倾诉的出口。咨询师不仅耐心倾听,还建议她参加付费课程进行系统疏导。尽管699元的费用不菲,但林晓晨在仔细查看咨询师的资质后,决定试一试。
令她惊喜的是,课程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老师讲得很细腻,每个案例仿佛都在‘演我’。我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身上的委屈和无奈,很多困惑一下子被点亮了。”林晓晨说,“我们还建了微信群,学员们互相鼓励,那种被理解的感觉真的很温暖。”她表示,这门课不仅是学习,更是一次疗愈之旅,让她逐渐理解了父母行为背后的原因,并开始寻找与他们相处的新方式。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唐信峰指出,心理直播间课程的兴起反映了当下人们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与供给不匹配的现状。“专业心理咨询费用较高,而线上直播能提供免费或低成本的心理帮助,对于部分存在困惑但未能寻求到专业渠道的人来说,具有很大吸引力。”唐信峰说。此外,网络心理直播还提供了一个匿名不露脸的环境,让许多苦闷无处倾诉的人能在“陌生人树洞”中获得情感支持。
对于一些打着“心理疗愈”“心理陪伴”旗号的心理直播,唐信峰认为,在不违反法律和伦理的情况下,如果能满足部分公众的需求并带来有效帮助,是可行的,“是一种新的陪伴方式”。但他也强调,这类直播间的主播需要遵循心理咨询伦理,保护来访者隐私,减少创伤暴露带来的风险。
然而,并非所有心理直播课都如林晓晨所体验的那般专业有效。心理学专业研二学生刘桐曾围观过一次心理直播课上的连麦咨询,她震惊地发现:“这样也算心理咨询?”她指出,直播连麦中,来访者剖开内心,而主播却以自己的判断随意评价,缺乏专业性。刘桐担心,在公共平台暴露创伤可能带来更大的心理伤害。
此外,心理咨询师的资质问题也潜藏风险。95后女生曾婷婷曾进入过一个亲密关系心理直播间,主播声称自己有海外留学经历,并承诺“三句话疗愈不了你,是我的错”。然而,在连麦时,主播仅凭曾婷婷提供的农历生日就给她贴上了“焦虑型依恋人格”的标签。曾婷婷对此表示怀疑,但主播却笃定地说:“这是你潜意识里的东西,你可能自己都察觉不到。”感到不靠谱的曾婷婷果断退出了直播间。
广东白云学院应用心理学系教授、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注册心理师陈晓从事心理学专业教学、科研、咨询20年,并在近5年开展过上百场心理直播课。她指出,许多所谓的心理疗愈实际上与心理学无关,而是关于“身心灵”的探讨。其中,原生家庭话题是重灾区。“不专业的理念灌输可能会激化父母和子女的矛盾,让关系变得更糟。”陈晓说。
陈晓还表示,许多心理直播间的连麦模式最多只能算是心理倾诉,不应被标注为“心理咨询”。短时间、公开的环境下无法解决来访者的核心问题,反而可能让伤口反复暴露给陌生人,导致情况恶化。“专业的心理咨询会为你清创并包扎伤口,而在心理直播中把伤口反复暴露给陌生人,有可能会让它变得更严重。”陈晓解释道。
26岁的陆雨薇也报名过关于原生家庭的心理直播课。然而,学习两周后,她发现课程提供的“和解话术”让家庭矛盾更激化。她按话术给母亲发“情感表达短信”,却换来责骂。陆雨薇感到困惑:“这根本不适合自己。”她发现,群组里的300多人虽然分享着相似的创伤,但所谓的“系统疏导”常常是主播对着PPT念心理学名词,偶尔穿插几个“学员成功案例”。
唐信峰指出,心理健康服务可根据深度划分为三个层次:心理学科普、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心理直播课绝大多数属于心理科普部分,旨在传播心理学知识。然而,原生家庭相关的问题如果作为科普性质传播,虽然有意义,但直播课程里单纯讲述理论、技术或例子可能并不适用每一个人,甚至可能用一刀切、夸张的方式诱导来访者购买课程。
唐信峰曾与学生开展一项研究,面向“社恐”人群开发了一个3小时的科普讲座,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其效果。结论表明,与什么都不做的对照组相比,干预组在心理健康素养层面有提升,但社交焦虑症状并未显著缓解。“这说明,知识的提升并不能带来症状的疗愈。”唐信峰说,“如果要得到显著的改变,还是要进行更加深度的干预,比如心理教育或专业的心理咨询。”
陈晓也指出,每个人的人生经历都具有不可重复性,心理学的课程往往不会“精确到本人”。她建议,如果寄希望于通过心理直播课彻底解决成长问题,不要抱太高期待。可以先学习理论,如果在听课过程中察觉到痛苦或长久未解决的议题,就需要寻求专业帮助,并一定要寻找有资质的、正规平台。
如何分辨靠谱的心理直播课和心理咨询师?唐信峰建议,首先看主播的学历教育、受训背景和咨询经验。如果背景描述含糊,不敢明确写出受训经历,就存在一定风险。此外,心理直播的具体形式和效果需要让消费者提前知晓。例如,心理科普能帮助公众增长知识;含有一定练习和体验的课程形式可能属于心理教育,能带来一些实质性的疗愈效果,但都无法达到心理咨询的效果。
为此,健全网络心理直播的相关法规政策十分重要。唐信峰期待更多专业、有胜任力的心理咨询师进入心理直播行业,通过真正专业的方式传播心理学内容,构建良好的行业生态。
(为保护受访者隐私,文中除唐信峰、陈晓、刘桐外均为化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余冰玥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1月02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