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大学生实习权益保障现状与期待:完善体系迫在眉睫

时间:2025-11-18 19:58:03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史词

实习保障认知存在差异,超六成受访大学生呼吁学校开设专项课程——完善实习权益保障体系成迫切需求

近日,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2234名高校大学生发起实习权益保障调查,结果显示,66.88%的受访者期待学校开设实习权益保障相关课程或讲座,39.30%的受访者曾遭遇权益受损,而仅12.49%的学生表示对维权途径完全了解。这一数据折射出大学生实习权益保障体系亟待完善的现实。

实习权益知识来源多元,学校成主要渠道

调查显示,大学生获取实习权益知识的途径呈现多元化特征:

  • 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或老师:67.91%
  • 社交媒体平台:46.55%
  • 招聘网站:43.96%
  • 企业官方招聘平台:39.35%
  • 亲友/学长学姐介绍:38.50%
  • 媒体报道:36.62%

值得注意的是,仍有7.12%的学生从未主动了解过实习权益相关知识。北京科技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胡琳茹介绍,该校通过开设必修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举办“周三就业帮”等品牌活动,系统讲解实习信息获取、权益维护等实务技能。

权益受损案例频发,协议漏洞成隐患

四川高校学生毛泽宇的实习经历颇具代表性。他与用人单位签订的书面协议未明确薪资标准,仅通过口头约定,导致实际工作中遭遇薪资克扣、加班无补偿等问题。“当时因正式员工失误导致活动未完成,作为实习生的我也被扣发工资。”他坦言,由于缺乏维权意识,只能选择沉默。

类似案例并非孤例。调查显示:

  • 34.15%受访者对权益了解有限
  • 59.09%会留意签订协议但未仔细查看条款
  • 9.18%偶尔关注协议签订

江苏高校学生史丽颖在建筑公司实习时未签订任何协议,她担忧:“若遇到权益受损,可能因担心影响实习评价而选择隐忍。”这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

法律法规逐步完善,劳务关系界定成关键

针对实习生权益保障,国家已出台多项政策:

  • 2019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和规范普通本科高校实习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高校需为学生购买实习责任险,严格三方协议签订,规范工作时长与报酬
  • 2021年八部门联合印发《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要求岗位实习必须签订三方协议,禁止收取押金、扣押证件,明确实习报酬标准

法律专家指出,学生自主实习期间与单位构成劳务关系,虽不适用《劳动合同法》,但可通过签订劳务合同明确权利义务。民法典第1192条规定:“个人之间形成劳务关系,提供劳务一方因劳务受到损害的,根据双方各自的过错承担相应责任。”

多方协同构建保障网络,企业责任亟待强化

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完善保障体系的期待集中在:

  • 出台更明确的政策法规(72.15%)
  • 加大企业监管力度(68.43%)
  • 提升学校支持能力(63.34%)
  • 强化学生维权意识(58.77%)

清华大学法学专业学生王思语建议:“学校可增设实习权益案例分析课程,企业应主动公示实习协议模板。”BOSS直聘安全团队负责人单恭透露,该平台要求企业发布实习岗位时必须明确薪资范围和实习时长,实施“三重审核标准”,2024年已拦截违规岗位1.2万个。

苏州科技大学副教授徐银香在《“责任共担”视野下实习生权益保障问题的调查分析》中提出,需建立政府、高校、企业、学生“四位一体”保障机制:政府完善立法监管,高校加强过程管理,企业落实劳动保障,学生提升维权能力。

典型案例:规范管理带来安心实习体验

中国传媒大学学生李宁淳在北京某互联网公司的实习经历堪称典范。其签订的协议明确:

  • 薪资3000元/月,每月10日准时发放
  • 工作时长每周5天、每天8小时
  • 加班补偿:工作日1.5倍时薪,休息日2倍工资,法定节假日3倍
  • 统一购买团体意外险,保障上下班途中安全

这种规范化管理让李宁淳感到安心:“白纸黑字的约定避免了潜在纠纷,企业的人文关怀也增强了我们的归属感。”

专家建议:建立动态监管与权益教育长效机制

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推动三方面工作:

  1. 建立全国实习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企业资质动态审核
  2. 开发实习权益保障数字课程,纳入高校就业指导必修内容
  3. 联合人社部门开展专项整治,重点查处薪资克扣、强制加班等违法行为

随着“00后”成为实习主力军,这代年轻人对权益保障的诉求愈发强烈。构建完善的实习权益保障体系,不仅关乎个体职业发展,更是建设高质量就业生态的重要一环。

(数据来源: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调查,样本量N=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