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保障认知存在差异,超六成受访大学生呼吁学校开设专项课程——完善实习权益保障体系成迫切需求
近日,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2234名高校大学生发起实习权益保障调查,结果显示,66.88%的受访者期待学校开设实习权益保障相关课程或讲座,39.30%的受访者曾遭遇权益受损,而仅12.49%的学生表示对维权途径完全了解。这一数据折射出大学生实习权益保障体系亟待完善的现实。
实习权益知识来源多元,学校成主要渠道
调查显示,大学生获取实习权益知识的途径呈现多元化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仍有7.12%的学生从未主动了解过实习权益相关知识。北京科技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胡琳茹介绍,该校通过开设必修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举办“周三就业帮”等品牌活动,系统讲解实习信息获取、权益维护等实务技能。
权益受损案例频发,协议漏洞成隐患
四川高校学生毛泽宇的实习经历颇具代表性。他与用人单位签订的书面协议未明确薪资标准,仅通过口头约定,导致实际工作中遭遇薪资克扣、加班无补偿等问题。“当时因正式员工失误导致活动未完成,作为实习生的我也被扣发工资。”他坦言,由于缺乏维权意识,只能选择沉默。
类似案例并非孤例。调查显示:
江苏高校学生史丽颖在建筑公司实习时未签订任何协议,她担忧:“若遇到权益受损,可能因担心影响实习评价而选择隐忍。”这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
法律法规逐步完善,劳务关系界定成关键
针对实习生权益保障,国家已出台多项政策:
法律专家指出,学生自主实习期间与单位构成劳务关系,虽不适用《劳动合同法》,但可通过签订劳务合同明确权利义务。民法典第1192条规定:“个人之间形成劳务关系,提供劳务一方因劳务受到损害的,根据双方各自的过错承担相应责任。”
多方协同构建保障网络,企业责任亟待强化
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完善保障体系的期待集中在:
清华大学法学专业学生王思语建议:“学校可增设实习权益案例分析课程,企业应主动公示实习协议模板。”BOSS直聘安全团队负责人单恭透露,该平台要求企业发布实习岗位时必须明确薪资范围和实习时长,实施“三重审核标准”,2024年已拦截违规岗位1.2万个。
苏州科技大学副教授徐银香在《“责任共担”视野下实习生权益保障问题的调查分析》中提出,需建立政府、高校、企业、学生“四位一体”保障机制:政府完善立法监管,高校加强过程管理,企业落实劳动保障,学生提升维权能力。
典型案例:规范管理带来安心实习体验
中国传媒大学学生李宁淳在北京某互联网公司的实习经历堪称典范。其签订的协议明确:
这种规范化管理让李宁淳感到安心:“白纸黑字的约定避免了潜在纠纷,企业的人文关怀也增强了我们的归属感。”
专家建议:建立动态监管与权益教育长效机制
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推动三方面工作:
随着“00后”成为实习主力军,这代年轻人对权益保障的诉求愈发强烈。构建完善的实习权益保障体系,不仅关乎个体职业发展,更是建设高质量就业生态的重要一环。
(数据来源: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调查,样本量N=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