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秋冬转寒,老年人养生防病实用指南

时间:2025-11-19 03:43:02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周驰

秋冬转寒,老年人养生防病实用指南

随着秋冬季节交替,天气逐渐转凉,昼夜温差加大,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容易衰退,特别是那些体弱或患有多种慢性病的老年人,如何安全度过秋冬成为关注的焦点。近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多位中医专家为老年人提供养生防病的实用建议。

抗外邪需内外兼修,益气固表是关键

秋冬季节是流行性感冒的高发期,老年人因正气不足,抵御外邪的能力较弱。中国中医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所所长徐凤芹指出,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预防感冒的关键在于“益气固表”。老年人多为气虚体质,调理推荐采用平补的方式,例如服用黄芪炖鸡汤补中益气,食用山药粥健脾养肺,或饮用大枣茶调和营卫。这些食材性味平和,适合老年人长期食用。必要时,可在医师指导下选用经典益气固表类方剂,增强机体防御能力。

徐凤芹强调,除了药食调理,适度运动也必不可少。运动可激发阳气、促进气血运行,从而提升正气。同时要注意适时增减衣物,保持情绪稳定,内外兼修,增强身体抵抗外邪的能力,帮助体弱者安稳度过流感高发季节。

缓解腰腿疼痛有妙招,穴位按摩与艾灸结合

腰腿疼痛是老年人常见的健康问题。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葛金文表示,对于疼痛不严重的老年人,可通过穴位按摩和艾灸缓解。例如,腰背痛可握拳用拳眼上下摩擦后腰的肾俞穴区域;腿酸痛可用拇指按揉膝盖外侧的足三里穴及膝后委中穴,每穴按摩1—2分钟,以感到酸胀为度。此外,艾灸通过温热效应能深入经络,驱散寒湿,特别适合遇寒加重的疼痛。可选取肾俞、大肠俞、阳陵泉、委中、足三里等穴位,或将艾条对准痛点,距离皮肤2—3厘米施灸,每穴10—20分钟,以温热舒适、皮肤微红为宜,注意避免烫伤。中药热敷包也是不错的选择,老年人可在家蒸热后敷于患处,疏通经络,缓解疼痛。

葛金文还提醒,老年人要重视腰腿肌肉的锻炼。例如,仰卧在床上,脚尖尽力向前伸,再尽力回勾,反复进行,可增强小腿力量,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或伸直膝关节,将腿抬高30—45度,保持数秒后再放下,反复练习,可锻炼腰腿肌肉,防治腰腿痛。

多法并举滋养阴液,改善干燥症状

不少老年人常感到口干、眼睛干涩、皮肤干燥瘙痒,这是“阴虚津亏”的表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医师杨戈介绍,中医理论中,“阴液”代表人体内所有有形的、滋润的液体物质,如血液、唾液、泪液、汗液等,它如同身体的“润滑油”与“冷却液”,负责滋润脏腑、濡养四肢百骸。随着年龄增长,人体会出现自然的阴液耗伤,主要原因包括肝肾阴虚、脾胃虚弱及不良生活习惯等。

杨戈指出,改善阴虚干燥需“滋阴润燥”,即补充能够生成津液的根本物质,并促进其输布。食疗方面,可选用温和的滋阴食材,如沙参麦冬玉竹茶,取适量沙参、麦冬、玉竹泡水代茶,能润肺生津、养胃滋阴;银耳百合羹润肺安神,配合枸杞更能滋补肝肾,改善皮肤干燥与睡眠。起居方面,应避免熬夜,尽量在子时(晚11点至凌晨1点)前入睡,居住环境可使用加湿器保持湿度,避免过度沐浴,少用碱性强的清洁品。情志方面,宜保持心情平和,避免大怒与过度思虑,适当听音乐、静坐、深呼吸,有助于内在平衡。此外,配合穴位按摩也能加强滋阴效果,如经常按揉三阴交(内踝尖上四横指)与太溪穴(内踝尖与跟腱间凹陷处),长期坚持,有滋水涵木之效。

补虚安神呵护睡眠,食疗与穴位按摩助眠

很多老年人晚上睡不好、容易醒,徐凤芹表示,这反映了“老年人多虚多瘀”的生理特点。“虚”即心血虚和肝血虚,血虚导致心神失养,出现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瘀”指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滞会扰乱心神,加重失眠。因此,中医治疗失眠从“补虚”和“安神”两方面入手。

徐凤芹推荐了两个食疗方:一是桂圆莲子羹,桂圆肉养心安神,莲子健脾益肾,两者合煮成粥,适合心血不足、睡眠浅、多梦的老年人;二是百合枣仁茶,百合养阴润肺、清心安神,酸枣仁养心安神,两味合煎再焖30分钟,作代茶饮,适用于心烦、入睡困难的老年人。此外,按压内关穴和神门穴也有宁心安神之效,按压3—5分钟,感到微微酸胀即可。徐凤芹还提醒,家人对老年人的呵护支持很重要,睡前问候或陪伴聊天能提供心理安抚。同时,老年人应保持规律作息,尽量在11点前入睡,避免床头放手机,下午3点后不喝浓茶等。

饭后行走因人而异,科学运动不伤为本

人们常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但葛金文表示,这并不适合所有老年人,应因人而异。身体素质较好、没有严重慢性病的老年人,饭后适度活动更有益身心健康;脾胃功能较弱、易积食的老人,饭后休息约30分钟,再以“闲庭信步”的方式慢走10—15分钟,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缓解饱胀感。然而,患有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饭后行走易导致心脑供血不足,引发头晕、心绞痛等意外,这类老人饭后最好静坐或平躺30—60分钟;患有胃下垂的老人,饭后行走会加重胃的下垂程度;体质虚弱、气血不足的老年人,饭后感到困倦是身体的自我保护信号,应静卧养气,强行散步反而会耗伤气血。

葛金文强调,老年人运动养生须遵循“不伤为本,适度为要”的原则。运动要顺应自然,选择在阳气升发的早晨或下午阳气较盛的三点到四点左右,避开阴气较盛的清晨或夜晚,也不要在烈日当空的正午。春夏可适当增加运动量,秋冬则应趋向收敛,不要过度运动,特别不要剧烈运动,减少阳气消耗。运动量力而行,做到“形劳而神不倦”,以微汗舒畅、不觉疲劳为度,切忌大汗气喘,以免耗伤气血与心阳。此外,锻炼应“以养为主、以通为要”,可练习太极拳、八段锦等温和动作,壮腰固肾。运动时集中意念于动作与呼吸,使全身放松,达到“形神合一”,实现“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葛金文还为老年人提供了“护本锻炼”的“三字经”:腰常搓,肾俞热;膝常揉,筋不结;腿常抬,血自流;腹常摩,脾自强;气常匀,意常守;缓柔稳,久见功。

本报记者 王美华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10月31日 第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