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0月31日电 (记者 王恩博) 近期,中国北方部分地区气温骤降,多地提前达到入冬标准,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对此,中国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李超10月31日在北京明确表示,综合研判当前形势,今年供暖季能源供需总体保持平衡,民生用能保供稳价工作扎实推进,民众温暖过冬有充分保障。
李超在当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为应对供暖季需求,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从煤、气、电、运等多个关键环节入手,全面提升供应能力。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原煤产量同比增长2.0%,天然气产量增长6.4%;截至9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7.2亿千瓦,同比增长18%。尤为值得一提的是,10月份以来,国家铁路电煤装车量持续保持在日均5.6万车的较高水平,为能源供应提供了坚实支撑。
在储备基础和调峰能力方面,中国同样做了充分准备。截至10月27日,全国统调电厂存煤量高达2.2亿吨,可用天数超过35天;地下储气库已完成年度注气任务,实现满库入冬。此外,截至9月底,跨区输送电力最大达1.5亿千瓦,区域间余缺互济能力显著增强。同时,全国累计建成投运新型储能装机超过1亿千瓦,为能源系统提供了更加强大的调节能力。储气能力和管网冲峰能力较上年也均有进一步提升。
李超在发布会上还关注到了今年以来中国多地农业生产遭遇的不利天气影响。她指出,春季时,北方冬麦产区特别是陕西、河南等地曾遭遇不同程度干旱;而自9月份以来,河南、山东等黄淮海地区又出现了多年少见的持续阴雨天气,对粮食生产带来不小挑战。
面对这些挑战,国家发改委密切跟踪研判形势变化,积极支持地方做好灾情应对工作。同时,通过畅通收购收储渠道等措施,切实稳定粮食市场,力争把灾害对粮食生产、农民收入的影响降到最低。经过努力,夏粮实现了稳产丰收,早稻也实现了增产。目前,秋粮生产具有较好基础,正在陆续收获中。从各方面反映的情况来看,灾害天气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总体可控,全年粮食有望再获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