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保定11月18日电 题:埃及青年刘正曦:从尼罗河到长城的跨文化交流使者
作者 赵丹媚 谌诗雨 吕子豪
当埃及青年刘正曦(Mohamed Jihad)身着法老服饰出现在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典礼时,这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便悄然拉开序幕。这位因“埃及法老”造型走红网络的年轻人,如今正以文化传播者的身份,在尼罗河与长城之间架起一座理解与对话的桥梁。

从“汉语桥”选手到文化传播专家
11月15日,在河北涞源举办的第三届“长城之约”全球推广活动暨世界文化遗产对话上,刘正曦以中英文双语主持人的身份亮相。这位曾获“汉语桥”比赛奖项的埃及青年,如今已成为中国外文局文化传播中心的外籍专家。他坦言:“埃及和中国都拥有五千年文明积淀,当两种古老智慧相遇时,总能碰撞出令人惊叹的火花。”
活动现场,刘正曦通过观摩长城摄影展、聆听专家解读,重新认识了这座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长城不仅是中国的象征,更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他特别提到,1987年长城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后,其保护理念已超越国界,需要全球视野的守护。
社交媒体上的文明传播者
两年前毕业典礼的意外走红,让刘正曦看到跨文化传播的无限可能。他将社交账号更名为“埃及法老刘正曦”,通过“外国人学播音”“成语科普”等系列短视频,累计获得海内外超百万粉丝关注。在最新发布的“The Great Wall Challenge”互动话题中,他设计挑战任务引导外国网友了解长城历史,相关视频播放量突破50万次。
“传播要讲究策略,”刘正曦分享经验时举例,“比如用‘挑战赛’形式激发兴趣,再通过3D复原技术展示长城建造工艺,最后解读其防御体系背后的军事智慧。”这种分层递进的传播方式,让古老文明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文明对话中的精神共鸣
谈及文化遗产保护,刘正曦发现中埃两国有着惊人共识:“埃及人修复金字塔时,会尽量保留原始痕迹;中国修复长城时,也遵循‘最小干预’原则。这种对历史的敬畏之心,正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基石。”他特别提到,在开罗博物馆与中国考古学家交流时,双方对文物修复技术的探讨持续了整整三个小时。
对于未来规划,这位28岁的青年已有清晰蓝图:计划制作“埃及青年看长城”系列纪录片,通过对比金字塔与长城的建造技艺,展现人类文明的共通性;同时筹备“中埃青年对话”直播节目,邀请两国网红共同探讨文化遗产保护话题。
“每一次文化交流都是播种,”刘正曦望着窗外连绵的长城说,“这些种子终将在年轻人心中长成理解的森林。”这条始于尼罗河畔的文明对话之路,正随着他的脚步不断延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