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中国学者郑晓云荣任国际河流文明与遗产学会主席

时间:2025-11-19 07:58:06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刘阳禾

中新网昆明11月18日电 (记者 韩帅南) 据浙江省水利厅官方微信号消息,湖北大学特聘教授、中国长江文化研究院院长郑晓云近日当选国际河流文明与遗产学会主席。此前,他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建的国际水历史学会主席,此次履新标志着中国学者在国际河流文明研究领域再获重要认可。

郑晓云出席国际学术会议

全球性平台聚焦河流文明保护
河流流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尼罗河流域以及中国的长江、黄河流域等均孕育了早期文明。国际河流文明与遗产学会作为全球性科学组织,总部设于希腊,致力于推动国际社会对河流文明的理解、保护与传承,服务河流可持续发展目标。该学会汇聚了多学科顶尖专家,通过跨学科研究为全球河流治理提供智力支持。

深耕水文化研究三十余载
郑晓云教授长期专注于中外水的历史文化与河流文明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他先后组织十余次水文化与历史国际学术会议,搭建中外学术交流桥梁。作为中国水历史研究领域的首倡者,他通过出版多语种学术著作、发表数十篇论文,系统梳理中国水文化发展脉络。其代表作《历史至今水管理的文化动力》《水文化》等被翻译为英、法、日等多国语言,成为国际学术界了解中国水智慧的重要窗口。

学术足迹遍及全球近40国
为传播中国水历史文化,郑晓云教授累计上百次前往近40个国家开展学术活动,通过主题演讲、联合研究等形式增强国际认知。他提出的"水文化驱动可持续发展"理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水资源管理指南,相关成果应用于东南亚、非洲等地区的河流保护项目。此外,他主导的"一带一路"水文明研究课题,为跨国河流合作提供了文化共识基础。

云南调研四十载铸就学术根基
郑晓云的学术生涯与云南渊源深厚。20世纪80年代,他在云南大学求学期间深入基诺山开展民族调研,此后四十年间持续走访云南25个世居民族聚居区,完成《文化认同论》《最后的长房·基诺族:父系大家庭与文化变迁》等民族志著作。其傣族文化研究系列成果,揭示了西南少数民族水智慧与生态保护传统的内在联系,为全球河流文明研究提供了东方视角。

新任主席展望国际合作前景
郑晓云教授表示,国际河流文明与遗产学会作为多学科研究平台,在跨国河流治理、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具有独特优势。任职期间将重点推进三项工作:一是建立全球河流文明数据库,整合分散的学术资源;二是发起"青年河流学者计划」,培养跨文化研究人才;三是推动中国-东南亚河流文明对话机制建设。他强调:"河流是连接不同文明的纽带,期待通过学会平台让世界更深入理解中国'天人合一'的治水哲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