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来宾11月17日电 题:壮族兄弟创新传承:壮锦技艺如何突破传统走向世界
作者 蒋雪林 林馨
在广西来宾市忻城县莫土司衙署的百年老宅“大夫第”内,一幅名为《壮乡故宫》的真丝壮锦作品吸引着参观者的目光。这幅由织匠梁恒源耗时数年完成的杰作,以1.6万根经线与近4000万根纬线交织,将古建筑的飞檐雕花、瓦楞细节纤毫毕现地呈现于锦缎之上。当手指轻抚过丝线时,仿佛能触摸到历史在经纬间流淌的韵律。

从竹笼织机到数字革命:千年技艺的科技突围
“小时候家家户户都有的竹笼机,那时只觉得是生活工具。”梁恒源抚摸着古朴的织机回忆道。作为中国四大名锦之一的壮锦,曾因市场经济冲击面临传承危机——2015年全县仅剩3人掌握全套技艺,提花系统全靠口传心授。面对困境,他与表弟兰培文开启创新之路:走村串寨整理老艺人工艺口述,开发电脑画图软件实现提花系统数字化,将传统数月的手工描图缩短至数日完成。这项技术革新不仅让壮锦制作效率提升百倍,更让古老技艺搭上科技快车,为后续创新奠定基础。

国际视野下的纹样革新:让壮锦“讲世界语”
在兄弟俩创立的传承基地里,传统龙凤纹样与现代设计激烈碰撞。梁恒源指着素雅的茉莉花壮锦解释:“用国际认知度高的图案替代传统八角纹,能让作品更容易被世界接受。”这种策略成效显著:融合青铜器云雷纹与壮族几何纹的定制作品,通过灰白黑配色登上国际品牌服饰;开发的60余种新品涵盖服饰、文具等领域,成为年轻人追捧的“国潮单品”。兰培文强调:“传统工艺必须融入生活,用起来才能活下去。”他们为英国市场设计的羊毛大衣装饰带,正是将壮族文化符号转化为时尚语言的典型案例。

跨界融合的传承之路:打破性别壁垒的文化觉醒
“唱着山歌织壮锦,日子越过越红火。”身为壮族山歌王的兰培文,常将即兴创作的歌词转化为纹样灵感。这种文化符号的跨界融合,在“忻城壮锦织娘”培训班上展现得淋漓尽致:30名农村妇女在指导下,将传统纹样与现代配色结合,让壮锦“讲现代话”。兄弟俩用行动打破“织锦是女性专利”的刻板印象,自2015年起培训学员约1400人,开展公益培训80余场,覆盖近6万人次。兰培文更将壮锦融入人生重要时刻——他计划在婚礼上穿着亲手织就的壮锦服饰,将传统吉祥图案与现代婚纱剪裁结合,让爱情见证文化传承。
如今,莫土司衙署的长廊里,古老织机声与现代设计思潮共鸣。梁恒源凝视着织金壮锦感慨:“老一辈织的是生活,我们织的是梦想。”这对壮族兄弟用创新与坚守,让壮锦这朵民族之花在世界舞台绚丽绽放,书写着非遗传承的崭新篇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