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嫦娥六号重大发现:月球样品中首次检测到“铁锈”成分

时间:2025-11-19 21:35:34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作者:韦俊龙

今日(11月16日),国家航天局、山东大学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宣布,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任务中取得重大突破——通过分析采自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的样品,首次发现由大型撞击事件形成的微米级赤铁矿(α-Fe₂O₃)和磁赤铁矿(γ-Fe₂O₃)晶体。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月球表面全新的氧化反应机制,还为南极-艾特肯盆地边缘磁异常的成因提供了直接样品证据。

嫦娥六号月球样品显微图像

该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Science Advances》,标志着我国在月球物质成分与演化研究领域迈入国际领先行列。研究团队指出,这一发现将显著深化人类对月球地质演化历史的认知,并为后续探测任务提供关键科学依据。

科研人员分析月球样品

研究团队通过高精度实验模拟提出,赤铁矿的形成与月球历史上的大型撞击事件密切相关。当直径数十公里级的小行星撞击月球时,会瞬间产生高温高压环境,导致局部氧逸度急剧升高。在此条件下,陨硫铁(FeS)发生脱硫反应,铁元素被氧化后经气相沉积形成微米级赤铁矿颗粒。值得注意的是,反应过程中生成的磁铁矿和磁赤铁矿具有强磁性,可能是南极-艾特肯盆地边缘观测到磁异常现象的矿物载体。这一发现首次证实了在超还原环境主导的月球表面,仍存在赤铁矿等强氧化性物质,彻底改写了传统认知中月球氧化还原状态的模型。

南极-艾特肯盆地三维地形图

作为太阳系已知最大、最古老的撞击盆地,南极-艾特肯盆地的形成规模远超月球其他区域,其直径达2500公里,年龄超过40亿年。该区域独特的撞击历史为研究特殊地质过程提供了天然实验室。2024年嫦娥六号任务成功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从盆地内部采集的1935.3克珍贵样品为此次突破性发现奠定了物质基础。目前,相关样品已分配至全国13家科研机构开展深入研究。

(总台央视记者 崔霞 陶嘉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