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天津11月18日电 题:天津“修补巷”:老手艺焕发新生,小修补补足生活幸福感
中新社记者 孙玲玲
清晨七时许,天津市河北区“修补巷”商街的三十余家小修小补店铺陆续亮起灯光。缝纫机的嗒嗒声、修鞋锤的咚咚声、磨刀石的沙沙声交织成独特的市井交响曲,这条全国首个以“小修小补”为主题的街区,正以烟火气十足的方式开启新一天。

自开街一年半以来,这条200米长的街区已形成完整服务生态:修鞋修表、织补改衣、皮具养护、修车磨刀、家电维修等百余种便民服务覆盖居民生活全场景。据统计,街区日均服务千余人次,惠及周边30万居民,成为城市更新中“15分钟便民生活圈”的典范样本。
年轻群体涌入:传统手艺的新客群
在皮具修复师李涛的工作台前,三位年轻人正排队等待服务。“他们通过社交平台找到我,说这里修复品牌包性价比更高。”李涛展示着刚修复好的LV手袋,“现在年轻人不仅追求实用,更在意物品的情感价值。”这种消费观念的转变,让他的客户群体从周边老邻居扩展到全市年轻白领。
修鞋铺里,90后师傅马小平正在拆解一双马丁靴。“顾客要求保留原始鞋面,更换做旧鞋底。”他指着鞋底边缘的磨损痕迹,“这种‘复古改造’订单占到业务量的三成,年轻人愿意为个性化需求支付溢价。”
情感经济崛起:修补背后的记忆温度
磨刀匠李波的记录本显示,他已修磨超过2000把刀具,其中不乏价值数千元的品牌厨具。“有位姑娘带着母亲留下的银质餐刀来保养,说‘刀刃钝了可以磨,但妈妈的味道不能丢’。”这种情感消费在织补改衣店体现得更为明显。织补师殷玥曾用三天时间修复一件虫蛀的呢子大衣,“顾客说这是父亲生前最常穿的衣服,补好后要挂在衣柜最显眼的位置。”

修表匠王晴川的柜台里,陈列着各种“有故事”的时计。有位老人送来亡妻生前佩戴的上海牌手表,“表停走了,但我们的回忆还在走”;94岁的抗战老兵在家人陪同下修表,150元的维修费换来的是“听见时间重新流动的声音”。这些故事让他的工作台成为街区最温暖的角落。
坚守与传承:市井烟火中的匠人精神
在电器修理铺,65岁的韩红平正在调试一台老式半导体收音机。“这种机型现在买新的不过百元,但老人们坚持要修。”他擦拭着机身上的划痕,“他们说听惯了这个声音,就像老朋友在说话。”这种“过时”物品的修复需求,折射出当代社会对情感载体的珍视。
修车摊主张金广的生意经更显朴实:“从凤凰牌自行车到共享单车时代,老街坊的习惯没变。”70岁的李砚华推着自行车前来维修,“这辆车接送过两个孙子幼儿园到小学,现在小孙子刚上一年级,还得靠它。”
如今,这条汇聚近40位手艺人的街区,正用“修复时光、补足幸福、向往美好”的标语诠释着新时代的匠人精神。当快节奏生活与慢工出细活相遇,当物质消费与情感需求交融,天津“修补巷”用最朴素的方式证明:有些温度,只有双手才能传递。(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