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南京11月18日电 (记者 朱晓颖) 11月18日,《南京市小学生生成式人工智能素养白皮书》在南京正式发布。这是中国首份聚焦小学生群体的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素养研究报告,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阶段AI伦理与风险防控体系构建迈出关键一步。
活动现场。张亮 摄
南京市教育局二级巡视员潘东标在发布会上指出,随着生成式AI技术的普及,学生认知依赖、学习动机弱化、思维深度退化等问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该白皮书通过实证调研深入剖析了这些现象,为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人工智能教育伦理框架和风险防控机制提供了数据支撑,对推动中小学AI教育向纵深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调研覆盖8795名小学生,揭示AI素养分层现象
项目组对南京市12个区17所学校的3至6年级学生展开大规模调研,共回收有效问卷8795份,并对其中8所学校的74名学生进行深度访谈。白皮书显示:
《南京市小学生生成式人工智能素养白皮书》截图。南京市教育局 供图
首创GenAI素养框架,提出三大教育建议
白皮书创新性地提出涵盖认知理解、提示词工程、批判审视、自我调节、伦理道德五维度的GenAI素养框架,强调“人机共创”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素养提升路径,报告提出: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祝智庭评价称,该研究为中小学AI教育提供了可复制的“南京经验”,其提出的证据驱动转型路径将推动我国教育从经验主义向科学化迈进,对实现教育公平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据悉,南京市教育局已启动“AI+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计划在2025年前培养1000名AI素养达标教师,建设50所AI教育示范校,为全国提供可推广的实践范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