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1月18日电 (记者 陈杭) 记者18日从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下称北京一中院)获悉,2024年以来,北京破产法庭聚焦科技创新企业司法需求,通过多维度司法举措成功挽救27家拥有专精特新、高新技术等资格认证的中小微科创企业,覆盖人工智能(AI)、大数据、智能医疗、数字文旅、算力基础设施等科技前沿领域,为首都科技创新生态注入司法动能。
全国第二家破产法庭的司法实践
北京破产法庭于2019年1月30日正式挂牌成立,作为全国范围内第二家专业化破产审判机构,始终将服务科技创新作为核心职能之一。据北京一中院副院长李忠勇介绍,科创类企业司法挽救案件呈现三大特征:技术迭代周期短导致挽救时效性要求极高;企业核心资源与创始人深度绑定;轻资产运营模式下融资方式多样且利益诉求复杂。这些特点对司法挽救的精准性与效率性提出更高要求。
24亿投资化解百亿债务 稳定两千余就业岗位
通过构建“重整+和解”双轨机制,北京破产法庭2024年累计引入社会投资24亿元人民币,帮助相关企业化解各类债务超100亿元,成功稳定2000余名职工岗位。值得关注的是,超过半数企业采用“庭外重组+庭内重整”的组合模式,将市场化谈判与司法程序有机衔接,实现平均四个半月内完成从启动重整到批准计划的司法流程,较传统破产程序效率提升60%以上。
创新评估体系破解轻资产处置难题
针对科创企业轻资产特性,北京破产法庭建立全国首个科创企业重整价值识别指标体系,将技术成熟度、市场占有率、研发团队稳定性等12项核心指标纳入评估框架,为AI算力、数字医疗等新兴领域企业提供精准挽救指引。同时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技术入股偿债”等创新模式,成功破解专利权、数据资产等无形资产处置难题,实现核心技术安全与产业价值延续的双重目标。
机制创新护航新质生产力发展
李忠勇表示,北京一中院将持续推进破产审判机制创新,针对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新业态完善司法规则。下一步将重点构建“预重整司法指引”“跨境破产协作”等制度,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更高效的司法保障。据统计,经司法挽救的科创企业重生后年均研发投入增长35%,专利申请量提升50%,形成“司法挽救-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