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太原11月19日电 (刘小红)19日,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山西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李建红在会上详细介绍了“十四五”期间山西省在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方面所做的工作及取得的显著成效。

新闻发布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山西省重点加强了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通过一系列切实有效的举措,有力保障了困难民众的基本生活。
在构建保障体系方面,山西省依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统筹运用基本救助、专项救助、急难救助等政策,出台了针对低保边缘家庭、因病致贫重病患者、刚性支出困难家庭等困难群体的认定办法,进一步完善了社会救助体系。
保障水平的稳步提高是山西省社会救助工作的一大亮点。该省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人均消费支出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自2022年起,各县(市、区)的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按照当地上年度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30%—40%和45%—55%来确定。目前,全省城乡低保平均标准已分别达到每人每月669元和555元,且有11个县(市、区)实现了城乡低保标准的统一。
同时,山西省还大幅提高了集中养育和社会散居孤儿的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分别增长了40.7%和40.5%。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也分别增长了64%和118%。通过动态保障,低保和特困人员达到了106.4万人,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有1.18万人,累计实施临时救助94.4万人次,惠及残疾人76.71万人。
在服务管理效率方面,山西省也取得了显著提升。该省建设了“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该平台纵向贯通省、市、县、乡四级民政服务网络,横向联动10多个省直部门,归集了低保、特困、就业、医疗、社保等18类4000余万条数据,实现了低收入人口信息的“一网汇聚、动态更新”。此外,还上线了“晋心救”一站式救助服务小程序,集成了救助申请、进度查询、政策宣传等功能,实现了“掌上办”“指尖办”。全省乡镇(街道)均实现了救助业务“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并开通了129条救助热线。
在巩固衔接工作上,山西省保持了过渡期兜底保障政策的稳定,持续巩固拓展民政领域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衔接。全省脱贫人口中有39.75万兜底保障对象,占比17.02%;防返贫监测对象中有10.68万兜底保障对象,占比44.1%,有效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李建红表示,下一步,山西省将继续集中力量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进一步织密扎牢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