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71岁的黄永安第一次在家中使用马桶时,他轻轻放下用了三十余年的痰盂——这个承载着几代上海人记忆的容器,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2025年9月底,随着上海全市“拎马桶”改造任务总体完成,这座特大城市用数十年接续努力,为百万家庭改写了最私密的生活场景。
解放初期,上海中心城区超60%居民需“拎马桶”解决如厕问题。1980年代,83万户居民通过旧改搬入新居;1990年代,约68万户告别倒粪站;2001-2022年,96万户受益于持续加码的旧改政策。2022年完成成片旧改后,上海向最后14082户零星“拎马桶”点位发起攻坚,最终在2025年实现全面清零。
“以前下雨天倒马桶,塑料布裹着痰盂,路上溅得都是污水。”黄永安回忆道。这位在虹口区祥德路180弄居住36年的老人,见证了13平方米蜗居里的生活变迁:楼道公用厨房飘来的饭菜香、浴盆罩塑料罩的洗澡“仪式”、深夜排队公厕的无奈……这些场景,构成了特定时代上海里弄生活的集体记忆。
祥德路180弄16-18号建于上世纪60年代,59户居民中37户长期“拎马桶”。2025年3月,欧阳路街道成立专项工作组,面对的首个难题便是居民顾虑:“13平方米的房子,再腾出1平米做厕所?”
工作组采取“样板间”策略,在装修中的房屋内打造改造示范点。黄永安家的方案最终确定:屋角原本挂空调的位置改为卫生间,马桶与自购小台盆组成迷你卫浴,施工队同步调整空调孔位。这种“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智慧,体现在每个细节中——为行动不便老人定制加大卫生间底盘,为排污难题设计电动马桶方案。
“政府全额承担改造费用,居民零支出。”虹口区房管局城市更新科科长姚浩介绍,通过旧改征收、户内加装、室外增设三种方式,虹口区累计完成4632户改造,其中非旧改地块1373户。中山北路66、96弄因空间局促,将倒粪站改造为卫生设施;四川北路街道宝安支路45-51号三楼,通过电动马桶破解排污难题。
“邻避矛盾”是改造中最棘手的挑战。四川北路街道宝安支路三楼居民景川红夫妇,因楼下住户反对,成为全楼最后一户完成改造的家庭。“我不希望头顶上有马桶”,楼下住户的担忧折射出城市更新中的典型冲突:个人利益与公共需求的碰撞。
工作组采取“三步走”策略:将马桶位置调整至偏僻角落,承诺漏水由街道兜底解决,组织双方参观已改造房屋。经过两三个月协调,这户坚持“零容忍”的居民最终松口。类似的案例在改造中并不鲜见——某小区因排污管道需借道引发争议,设计单位将管道改从山墙铺设,避免视觉冲突。
“改造不是简单加个马桶,而是要平衡各方诉求。”严旭鹏参与过多起矛盾调解,他总结道:“既要满足使用人的生活习惯,也要减少对邻里的影响,这需要大量沟通工作。”
在虹口区,改造工程延伸出更多温情细节:为担忧动迁影响的居民建立房屋评估档案,明确加装卫生设施不影响后续更新;对反映屋面渗漏的住户,同步实施防水维修;在公共卫生间安装独立水电表,组织居民制定清洁公约。
“能够改善老百姓生活条件的,我们都尽量去做。”姚浩的话道出改造工程的深层逻辑。当景川红老人用“老满意”形容新马桶时,当黄永安夫妇不再为倒马桶发愁时,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正汇聚成城市文明进步的磅礴力量。
从拎着马桶穿梭在里弄,到在家中安心如厕,这一平方米的改变,不仅改写了上海市民的生活习惯,更见证了一座城市对民生细节的用心打磨。正如黄永安所说:“政府给这个福利,我感觉是相当好。”
(澎湃新闻记者 陈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