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记者 何文涛 朱绍杰 实习生 李铮
“当机器人挥槌的瞬间,清越悠扬的金石之声在十五运会开幕式现场回响,全场仿佛瞬间安静下来。”暨南大学学生小杨回忆起青铜句鑃亮相时的场景,依然难掩激动。这一跨越两千多年的文物,以现代科技与古老乐音的碰撞,成为开幕式上最令人难忘的瞬间之一。
有观众形容这套乐器“形制奇特,像倒过来的编钟”,也有人感叹“古今交融的瞬间如此具象可感”。实际上,这并非南越王博物院文物首次亮相体育盛会。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再到如今的大湾区全运会,南越王墓的文物始终与体育盛事有着不解之缘。
在南越王博物院的“小赵的奇妙屋”文创店内,青铜句鑃造型的毛绒文创、徽章冰箱贴等新品刚上架便被抢购一空。店长段海玲介绍,最受欢迎的徽章冰箱贴“小巧便携,十五运会期间很多游客都会挑中这款”。此外,喜迎十五运会的惊喜盲袋也成为年轻人打卡必买的文创产品。
这些文创的火爆,不仅展现了公众对岭南文化的热爱,更印证了博物馆在文化传播中的无限可能。据南越王博物院副研究馆员黄巧好介绍,开幕式上亮相的青铜句鑃是国内现存极少数数量在三件以上且成编的大型青铜乐器,通常插植在器架或地面演奏,因此被观众形容为“倒过来的编钟”。
乐器上刻有铭文“文帝九年,乐府工造”,其中“文帝”指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眜,表明这套乐器是南越国自制,且设有仿效中原的乐府机构。黄巧好表示:“它是多元文化在秦汉时期交汇的见证,句鑃作为吴越文化特有的青铜礼乐器,与十五运会举办地的地方文化高度契合。”
南越王博物院与体育的缘分,早已埋下伏笔。2008年北京奥运会奖牌设计团队以南越玉器“双龙蒲纹璜”为灵感,设计出祥云挂钩,将玉的温润与云纹之美融入奖牌细节。2022年北京冬奥会奖牌“同心”则以南越王墓D54玉璧为灵感,五环同心、同心归圆的设计,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与和谐。
黄巧好透露,冬奥会奖牌最初被误认为是院藏“璧王”(D49玉璧),后经比对发现是D54玉璧。这件三区玉璧因丝带包裹痕迹沁入玉理,形成独特的白色纹路,成为识别关键。此外,2010年广州亚运会火炬“潮流”的纹样设计,也源自南越王博物院的“错金铭文虎节”,以水纹样表达岭南文化的包容特性。
从奥运奖牌到全运会开幕式,文物正以创新方式书写古今对话。近期,广东多家博物馆举办“文物运动会”,在AI技术加持下,古老文物化身运动员,以更接地气的方式走进大众生活,呼应全民运动热潮。这不仅是文物的再生,更是岭南特色中华文化标识的现代构建。
为何多届体育盛会都青睐南越王博物院?距今两千多年的南越王墓究竟有何魅力?黄巧好认为,南越王墓是岭南文明走向成熟的关键节点,它以“集大成”的姿态汇聚了西汉时期最精美的器物与工艺,既承袭中原文化底蕴,又兼收吴越、巴蜀、楚地风华,淬炼出鲜明独特的南越气象。
这座王墓证明,当时的岭南并非文化边缘,而是汉越交融、淬炼新生的熔炉。南越王赵佗带来的不仅是中原制度与工艺,更是包容的胸襟,使岭南在多元文化交汇中孕育出自己的文化气度。南越王墓的出土,不仅是考古发现,更是文化交汇的见证,它以无可替代的历史与艺术价值,证明了岭南在中华文明长河中同样是璀璨的存在。
如今,南越王墓的青铜乐器从王室礼乐走向全民盛会,当古老乐声在千家万户中回荡,人们不仅听见历史的回响,更感受到岭南文化在新时代的蓬勃生命力。这份从历史深处绵延而来的底气,正悄然转化为今天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