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忻州11月20日电 题:山西偏关:筑牢生态屏障 守护黄河清水入流
作者 杨佩佩
初冬时节,从山西忻州偏关县城出发,沿着黄河一号旅游公路行驶,沿途不仅能饱览被誉为“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中最美回环的老牛湾,还能欣赏被《中国国家地理》赞誉为“百里长峡中的最美回环”的晋蒙大峡谷乾坤湾段。这两处景观共同勾勒出河声岳色的壮丽画卷,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与文旅融合的典范。

偏关县作为黄河入晋第一县,黄河流经县境32公里,既是山西黄河流域北部生态修复重点区,也是引黄入晋工程水源保护区和“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核心区域。近年来,偏关县以“首站首责”的担当,全力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通过系统治理与科学修复,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确保“一泓清水入黄河”。
偏关县林业工作站副站长贾建军介绍,作为山西首批“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重点县,偏关自1978年起已实施六期工程,目前第六期工程正在稳步推进。通过持续多年的生态建设,偏关县脆弱的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林草覆盖率显著提升,为区域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在生态建设中,偏关县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理念,以黄河、长城两条一号旅游公路为轴线,全面加强林草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通过在黄河沿岸打造长达47公里的绿色屏障,偏关县实现了生态效益与景观价值的双重提升。贾建军表示,通过新造林地管护、未成林抚育经营、沙化土地综合治理等措施,偏关县以高质量绿化和高水平管护塑造了“美丽偏关”的生态名片。
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偏关县完成人工造林种草22.878万亩,退化林修复20.5万亩。目前,全县林地面积达121.29万亩,林草覆盖率从10年前的27%提升至48%,森林覆盖率从6.66%增长至10.24%。这一系列数据背后,是偏关县干部群众“较真较劲不叫苦,真穷真苦真实干”的绿魂精神。在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的困难立地上,当地群众遇石凿缝、见土挖坑、背苗上山,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生态修复的艰辛与决心。

生态环境的改善,直接惠及当地居民。老牛湾村村民吕庆文感慨道:“过去山上只有野草,遇到大雨就泥沙翻滚。经过多年治理,如今山野绿树成荫,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一泓清水汇入黄河。”依托黄河、长城两条一号旅游公路,偏关县将老牛湾、乾坤湾等39个旅游景点串联成线,形成全域旅游格局。吕庆文所在的村庄实现了道路硬化、自来水入户、光纤网络全覆盖,并通过景观提升和民宿发展,让村民生活越来越好。
今年以来,偏关县以“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为契机,以“保护、增绿、提质、增效”为主线,大力发展有机海红果产业。在黄河、长城两条一号旅游公路沿线建成300亩集观光旅游与休闲采摘于一体的有机海红果基地,并探索海红果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海红果基地技术员张明厚表示,这一产业不仅能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还能带动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发展,真正实现“绿了荒山富了百姓”。
此外,偏关县还创新生态保护模式,通过举办保护黄河认领树木志愿活动,以“云端播绿+线下扎根”的方式探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新路径。同时,将生态保护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推出“认养一棵树、畅游母亲河”文旅融合项目,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