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苏璐萍
11月17日,新疆第二医学院内,张丽薇走出新疆第二届乡村医生技能竞赛的赛场,脸上带着一丝忐忑。她快步走向领队王茜,急切地问道:“科长,有道题我拿不准……”
为了这场竞赛,张丽薇已经准备了半年。一摞厚厚的复习资料,涵盖了3大类60个项目,书页已经卷了边,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笔记。半年来,她频繁往返于哈密市中心医院、伊州区人民医院和回城乡卫生院,参加各类培训。每隔一两周,她便参与一次模拟考核,背理论、练操作,不断强化“肌肉记忆”。最终,她凭借出色的表现,拿下了个人赛的第一名。
张丽薇的成长,是新疆近7万名基层医务工作者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新疆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持续激发基层医疗队伍的活力。
今年,取得乡村医生证和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的村医,每月财政补助分别提高到了1000元和1500元。此外,他们还能享受到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补助、一般诊疗费收入以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收入等多项福利,乡村医生的待遇正在逐步提高。部分地(州、市)还通过将村医纳入职工养老保险、落实“五险一金”等措施,有效增强了岗位的吸引力。
这一系列支持政策,转化为乡村医生提升专业能力的强大动力。
张丽薇发现,村民的需求已经从“治病”转向了“防病”。他们经常咨询检查结果和用药注意事项。从2024年起,张丽薇主动参加了B超培训,从腹部到甲状腺,逐步拓宽自己的技能范围。“我希望自己能多学一点,本事强一点,就能更好地守护乡亲们的健康。”张丽薇说。
11月18日,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内,新疆第二届乡村医生技能竞赛团体赛正在紧张进行。
“辖区内常住居民王某,68岁,在家测血压偏高,头晕,如何处置?”
和田代表队的美合日妮萨·阿卜杜拉、海仁古丽·艾麦尔、阿孜古丽·买提尼亚孜迅速行动起来。一人扶住老人进行问诊,一人准备检查仪器,一人录入健康信息。三人配合默契,动作行云流水,处置过程忙而不乱。
“十四五”期间,和田地区积极推进8个县域医共体建设,带动90家乡镇卫生院达标。他们建立了统一的医学检验、心电诊断等共享中心,实现了村级远程会诊全覆盖。通过上级医生下沉基层“师带徒”等措施,村医的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现在我们能处理的病症更多了,前来就诊的村民也增加了,大家也更依赖我们了。”美合日妮萨·阿卜杜拉是洛浦县多鲁镇哈勒瓦甫村卫生室的村医,她说,比赛让她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急救能力还要多学多练。”
竞赛只是能力提升的一个环节。自2021年起,自治区便开始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优质医疗资源持续下沉基层。每年组织近3000名村医进行30天脱产集中轮训,重点提升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能力。
成效体现在数据上:我区每千常住人口基层卫生人员数,从2010年的1.90人增至2024年的4.04人。
人才队伍结构也在持续优化。随着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等扎实推进,以及村医学历提升计划的启动,全区基层卫生队伍的学历结构明显改善。乡村医生中执业(助理)医师的占比持续提升,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已成为队伍主体,乡村医生队伍的学历含金量稳步提升。
然而,挑战依然存在。
“当前,我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最突出的短板仍然在基层。”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汤梅坦言,“乡村医务人员服务能力与诊疗水平,尚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新疆也已明确路径:将以该工程为抓手,系统推进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等系列项目,完善常态化培训机制,全面提升乡村医生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
目标始终如一:为农牧民提供更优质、更便捷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一个个健康“守门人”,正一步一个脚印,坚实地走在这条“进阶”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