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兴安盟10月31日电 题:“民宿+”模式赋能 内蒙古东部乡村焕发新活力
作者 张玮 曾令刚
深秋时节,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突泉县东杜尔基镇明星村呈现出一派别样景致:青砖灰瓦的民宿院落错落分布,空气中弥漫着稻香与泥土的芬芳。牛家民宿老板牛海权正细致擦拭桌椅,为即将到来的冬季旅游旺季做着准备。这座位于村中心的民宿既保留了传统农居的质朴韵味,又配备了现代化设施,自6月开业以来已接待游客超百批次,半年收入突破两万元。

作为东杜尔基镇农旅融合项目的标杆,牛家民宿是“千万工程”政策扶持的典型案例。记者近日走访发现,这个曾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的村庄,通过明星湖旅游度假区开发,已形成“稻梦空间”景观、康养工坊、烧烤街等特色业态,自2024年5月开园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
游客量的激增直接带动了民宿需求。明星村将30户闲置农房改造为特色民宿,总投资105万元,采用“村集体+协会+合作社+村民”的协同管理模式,从规划布局到服务标准均实现规范化运营。这种创新模式不仅提升了服务质量,更让“流量”真正转化为“留量”——民宿经营者通过整合当地生态资源,推出“民宿+康养”“民宿+非遗”等多元业态,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夏季每天都有游客来游湖、住民宿、品尝柴火饭,村庄已成为周边地区避暑打卡地。”明星村党支部书记宋庆林介绍道。村民佟树海作为早期民宿经营者,在原有3间客房基础上扩建2间,年接待能力提升近一倍。其康养主题民宿配备名医坐诊服务,年收入达六七万元,庭院种植的水稻通过游客认领模式额外增收5000元。
在特色民宿街上,手工编织非遗小院主理人刘玉环正指导游客体验传统技艺。该小院日均接待游客超百人,通过售卖编织工艺品、东北大酱、米酒等特产,试营业阶段日均销售额近千元。村民们通过“庭院经济+民宿产业+康养服务”的组合模式,实现了多渠道增收。

东杜尔基镇副镇长任涌力透露,2025年当地已形成“民宿+康养”“民宿+非遗”“民宿+采摘”“民宿+烧烤”的“一街一品”发展格局。在明星湖旅游度假村举办赛事活动期间,30余家民宿持续满房,户均年增收超3万元。未来,村庄计划拓展水上乐园、生态采摘等项目,全力打造兴安盟特色旅游目的地。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