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山西汾河源头矿山生态修复:重现绿水青山新画卷

时间:2025-11-21 17:42:26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陈海峰

中新网忻州10月31日电 题:山西汾河源头矿山生态修复:重现绿水青山新画卷

作者 任丽娜 李阔 贺婧 张舰

“站在那高处望上一望,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哗啦啦啦流过我的小村旁……”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一首《人说山西好风光》让汾河成为三晋大地的文化符号。这条发源于山西省忻州市宁武县管涔山雷鸣寺泉的母亲河,不仅承载着“京西屏障”“华北之肺”的生态使命,更是山西及京津冀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为太原市及汾河沿线2000万人口提供生产生活用水。

汾河源头矿山生态修复后的美景

汾河源头矿山生态修复后的美景。山西省自然资源厅供图

生态修复工程筑牢华北生态屏障

自2018年起,山西省自然资源厅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累计争取中央财政奖补资金60.3亿元,实施总投资近200亿元的生态治理项目。其中,“汾河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作为国家“十三五”第三批试点项目,通过系统性治理显著提升了区域水源涵养能力,为黄河中游和京津冀生态安全构建起坚实屏障。

宁武县汾河源头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作为试点核心工程,以“消除地质灾害隐患、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通过地形整治、植被修复等措施,为汾河“水丰、质好、河美”的生态格局奠定基础。项目实施后,区域生态承载力提升37%,水源涵养量增加15%。

党政同责按下生态治理“加速键”

深秋时节,汾河源头层林尽染,溪流潺潺。然而十年前,这里因无序开采导致煤炭自燃、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频发,“三晋第一泉”一度面临断流危机。作为华北平原生态屏障的关键节点,汾河中上游地区不仅关联“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与“北方防沙带”,更是中国“三北”防护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宁武县通过实施党政同责机制,成立专项指挥部,建立“一个项目一套档案”管理制度,推行“九为一体”综合施治模式。五年来累计治理火区12处、填埋塌陷坑38个、修复耕地1200亩,使区域地质灾害发生率下降82%,生态修复效率提升40%。

“组合拳”打造矿山治理“宁武样板”

项目区地处宁武冰洞、芦芽山等四大景区核心地带,生态治理与全域旅游发展深度融合。通过实施灭火工程、地形整治、植被修复等“六类十大工程”,累计消除地质隐患点156处,复垦耕地860亩,植被覆盖率从45%提升至78%,形成“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生态景观带。

在治理过程中,宁武县创新提出“五个结合”战略:将生态修复与乡村振兴、全域旅游、产业转型等协同推进。建成汾河生态廊道示范区,打造水利、景观、休憩、文化四大长廊,形成“生态治理+文旅开发+乡村振兴”的三维发展模式,为全国矿山治理提供可复制的“山西经验”。

生态红利释放可持续发展动能

国庆假期期间,宁武芦芽山、汾河源头等景区接待游客超12万人次,旅游收入同比增长65%。通过“农业生态景观+文化遗产+休闲农业”的融合发展模式,当地培育出生态采摘、研学旅行等新业态,带动3000余农户增收。

生态效益方面,项目区地下水补给量增加200万立方米/年,煤矸石自燃污染彻底消除,荒废土地复垦率达92%。社会效益上,创造就业岗位1500个,区域人口吸引力提升25%。经济价值层面,释放土地资源1.2万亩,带动周边地价升值30%,形成“生态修复-土地增值-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如今,汾河源头已晋升国家4A级水利风景区,这条贯穿生态治理、文化传承与绿色发展的长廊,正成为展示山西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亮丽名片。(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