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海霞 次仁罗布
我曾是夯土老藏房的一部分,身上镌刻着高原阳光的炙热、风雨的侵蚀,还有酥油茶的醇香。当老城区改造的推土机轰鸣而至,我在破碎中沉睡,与其他钢筋、木材一同被贴上“建筑垃圾”的标签,等待被遗弃的命运。
就在我以为生命将终结于荒野时,一辆卡车将我运往远方。沿途的风裹挟着雪山的清冽,阳光穿透云层洒下,我与其他“同伴”——老城区的旧窗棂、堆龙德庆商场的破损瓷砖、尼木公路的水泥碎块——共同抵达了达孜区岗日霓霞建筑垃圾回收制砖厂。
从垃圾到“宝贝”:一场资源再生的革命
工厂内,机器轰鸣,全副武装的工人将我们集中分类。老板格桑次仁的声音在嘈杂中格外清晰:“这些废旧材料都是从工地送来的‘宝贝’,既解决了垃圾处理难题,又能带动群众增收,实现环保与经济的双赢。”他的话让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重生”并非偶然,而是一场有计划的绿色革命。
我们被送上传送带,经历粉碎、磁选、筛分,褪去旧日形态。当有人问起分离出的木屑如何处理时,格桑次仁斩钉截铁地回答:“免费送给周边村民当柴火!资源再利用要最大化。”他的坚持,让我对未来多了几分期待。
高压固化:新生命的诞生
很快,我与水泥、清水等新伙伴在搅拌机中相遇,飞速旋转中紧密融合。注入模具后,经过高压固化,我成为了一块崭新的砖。格桑次仁向来访的记者介绍:“自2019年投产以来,我们已处理建筑垃圾25万余吨,实现辖区垃圾100%回收利用,带动137人就业,年增收470万元。”
我的身体里依然流淌着高原的基因,但被赋予了全新的使命。我和重生的“兄弟姐妹”被用于建设达孜的新学校、新民居、新道路。而我,更幸运地成为工厂改扩建后新建筑的一部分,每当阳光照耀,暖意便涌上心头。
成长与蜕变:达孜的绿色答卷
在这里,我见证了工厂的成长:2023年扩建后,新生产线加入,处理能力大幅提升;2024年,在政府支持下,工厂争取到乡村振兴资金,再次升级,并荣获“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奖。更让我欣慰的是,许多当地村民经过培训成为熟练工人,脸上洋溢着增收的喜悦。
格桑次仁的创业故事也广为流传。他曾因火车上结识的一位湖南长沙朋友,得知内地建筑垃圾回收产业的潜力。受邀参观学习后,两人保持联系,友谊愈发深厚。最终,他将这份绿色理念带回达孜,开启了高原上的资源循环利用之路。
达孜样板:高原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达孜区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作为生态治理与民生改善的关键突破口,以岗日霓霞工厂为示范,走出了一条资源循环利用的新路径。这份绿色答卷,不仅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诠释,更为高原城市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提供了“达孜样板”。
从一块废砖到绿色建材,我的蜕变是达孜区生态治理的缩影。在这里,垃圾不再是负担,而是被重新定义的资源;发展不再是牺牲环境,而是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或许就是高原城市最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