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西南的群山深处,瓯江蜿蜒流淌,滋养着丽水云和县这片充满诗意的土地。这座深藏于群山褶皱间的小城,不仅拥有“中国最美梯田”的自然画卷,更以木玩具产业闻名遐迩,被誉为“童话王国”。然而,如何将自然资源的“美”与特色文化的“名”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力”,成为当地发展的核心命题。近年来,浙江推行的文化特派员制度为云和乡村注入了鲜活动能,一批批文化特派员扎根乡土,以文化为钥匙,解锁自然风光、非遗技艺与田园生活的潜在价值,助力乡村焕发新生。
文学润村:童趣遍地,书香漫野
云和县安溪乡黄处村,一座掩映在绿水青山间的传统村落,建村已有430余年历史,是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村中黄泥房古朴雅致,承载着岁月沉淀的韵味。然而,过去十余年,尽管尝试发展民宿、农家乐,村庄始终不温不火。转机出现在2023年——云和县与浙江师范大学结为帮扶单位,双方以儿童文学为突破口,为黄处村探索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浙师大拥有丰富的儿童文学艺术资源,而黄处村离县城近,民间故事与雪梨文化底蕴深厚,双方优势互补,一拍即合。”派驻黄处村的浙江省级文化特派员徐达回忆道。在他的牵线搭桥下,吴翔宇儿童文学研究工作室、汤汤儿童文学创作工作室以及丽水市作家协会首个儿童文学创作基地相继落户黄处村,一批儿童文学作家群体入驻,为村庄注入文化活力。
2025年10月26日,浙江云和黄处村,小朋友体验流动儿童剧。吴佳铭 供图
闲置的村宅迎来“新生”:旧仓库改造成乡村美术馆,老民居变身儿童文学馆,绘本、儿童文学书籍与作家手稿陈列其中,成为村民与游客争相打卡的“文化地标”。“我们还策划了‘儿童诗歌大赛’‘绘本创作’‘实景儿童剧展演’等活动,每次活动时,村里比过年还热闹。”徐达说。今年“十一”假期,黄处村山哈哈稻田乐园正式开园,孩子们在田间捉泥鳅、扎稻草人,体验农耕乐趣;村民则通过售卖土特产、担任乐园管理员,端起了“文旅饭碗”。
同样以“文”兴村的,还有凤凰山街道后山村。2024年,文化特派员潘丽敏派驻至此,立下目标:让村民在家门口享受优质阅读资源。如今,她带头打造的后山村童话书房窗明几净,成为村里的“精神驿站”——绘本区、科普角、党史书架有序分布。每到周末,书房里满是听故事的孩子,也有捧着农科杂志研究种植技巧的村民。“阅读不是简单的‘送书下乡’,要和乡村生活结合才有生命力。”潘丽敏常在书房组织阅读分享会、科普研学课、节气主题活动,让书本知识“活”起来。

后山村童话书房一景。云和县委宣传部 供图
美景兴村:花开引客,人气富民
“第一次来赤石村,就被这里的湖光山色打动。”丽水学院教师张海波数年前偶然到访云和赤石村,便对这片山水念念不忘。2024年丽水市文化特派员工作启动,他毫不犹豫将第一志愿填了赤石村,只为实现一个心愿:让“美丽风景”转化为“美丽经济”。
赤石村依偎在云和湖畔,生态环境得天独厚。张海波与当地干部走访调研,将“玫瑰”与“有机鱼”打造成村里的“金名片”,并衍生出一系列文化子品牌:“嗨周末”特色街汇集本地小吃与酒吧夜宵;“玫瑰工坊”里,游客可亲手制作玫瑰香皂;“吃好鱼,一湾渔”标语朗朗上口,让赤石有机鱼的名气越传越远。
2025年“五一”假期,赤石村“玫瑰花谷”惊艳亮相。1000余平方米的花田随山势起伏,不同品种的玫瑰竞相绽放。花田间,兔子、猫咪等卡通充气玩偶增添童趣,生态地标与珍稀物种主题墙科普自然知识,浪漫、乐趣与自然在此交融。

2025年玫瑰花期,浙江云和赤石村,游客打卡“玫瑰花谷”。云和县委宣传部 供图
“我把自己的研究方向‘语言景观’融入花谷设计——两条石阶小路上,贴满了彩色地贴,上面印着国内外经典文学里与玫瑰相关的片段,还有歌颂爱情的诗句。”张海波表示,“希望游客在打卡时,不仅能看到美景,还能感受到文字的温度。”
这份“浪漫”背后,是实实在在的民生红利:玫瑰文化与有机鱼吸引大批游客,周边民宿、餐馆常常满客;村民摆摊卖土特产、担任花谷管理员,在家门口就能赚钱。不少年轻人也返乡创业,在一“花”一“鱼”中找到发展机遇。“我的文化使命才刚起步。”张海波眼中满是期待,“如今,赤石小剧场、屋顶咖啡、乡村书屋等一批项目先后建成,未来还将举办摄影大赛、沉浸式戏剧等活动,让赤石不仅是‘打卡地’,更成为能留住人的‘浪漫之乡’。”
从黄处村的儿童文学热潮、后山村的书香氤氲,到赤石村的玫瑰芬芳,文化特派员们以脚步丈量乡土,用创意激活资源。他们种下的,不仅是文化的种子,更是乡村振兴的希望。随着更多文化赋能项目落地生根,云和这座小城正续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