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世界文化遗产遇见数字科技,历史不再是静止的标本——水幕化作流动的画卷,玉米扎成的金龙在广场上盘旋,这种将传统文化转化为当代艺术的创意,正是‘活态传承’的最佳诠释。”11月18日,澳大利亚华文媒体代表王雪在安徽黟县西递村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感慨道。
当夜幕笼罩这座始建于北宋的千年古村,中国首个以徽派建筑群为载体的“行进式”水幕演艺光影秀《梦礼徽乡传奇西递》正式启幕。这场以“山水村夜”为坐标的文旅创新实践,通过科技与艺术的深度融合,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证的世界文化遗产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西递村素有“明清古建博物馆”之称,现存300余幢徽派民居沿99条深巷错落分布,走马楼、胡氏宗祠等建筑见证着胡氏家族“诗书传家”的辉煌历史。2000年,这里与宏村共同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又获评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白日里,游客可漫步明经湖畔,触摸胡文光牌坊的砖雕纹路;而当夜幕降临,一场颠覆传统的光影盛宴正在上演。
演出以“徽州绿”“黟山黄”“明经蓝”为主色调,通过3D Mapping、水幕激光、互动装置等技术,将声光电植入古村肌理。整个游览路线划分为七大主题片区,沿途设置“山道”“雨巷”“雾径”“花街”“月弄”五大互动街道:在“山道”感受攀登的艰辛,于“雨巷”追逐光影水滴,穿行“雾径”如入水墨画卷,漫步“花街”与虚拟花卉共舞,最终在“月弄”中邂逅“人约黄昏后”的古典浪漫。
“这种沉浸式体验让文化遗产真正‘活’了起来。”罗马尼亚《欧洲侨报》副总编王国立评价道,“科技与传统的融合不仅保护了建筑本体,更创造了可持续的文旅消费场景。”数据显示,光影秀启用后,西递村夜间游客量同比增长120%,过夜率提升至45%。
演出以《西递传奇》为叙事主线,通过“传颂”“传承”“传世”“传奇”四大篇章层层递进。古老墙壁化作巨幅画布,演绎胡氏先祖迁徙拓荒的史诗;水面舞台升起激光水幕,重现徽商“贾而好儒”的创业历程;互动装置触发诗词投影,展现“耕读传家”的文化基因。当“十里红妆”的光影队伍穿过月沼,游客仿佛穿越时空,见证着这座古村千年的文明脉络。
近年来,黟县以“山水村夜”为坐标系,构建“日观景、夜沉浸”的文旅新模式。西递镇通过“微改造、精提升”保护古建肌理,同时引入光影秀、非遗工坊、徽剧演出等业态,推动旅游产品从单一观光向休闲度假升级。数据显示,2024年西递村文旅综合收入突破2.3亿元,其中夜间经济贡献率达38%,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案例。
“当科技之光点亮青砖黛瓦,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文化自信的生动表达。”活动主办方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探索“文化遗产+数字科技”的创新路径,让更多古村在保护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