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中新网深度评析:学术造假者缘何能明目张胆?

时间:2025-11-21 23:01:58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周驰

中新网北京11月19日电(记者 袁秀月)11月18日,江苏科技大学发布官方通报称,该校教师郭某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已依法解除与其聘用协议,并对其团队师生作出妥善安置。同时,学校已向公安机关报案,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通报明确指出,学校在郭某引进过程中存在材料审核把关不严的重大疏漏,将启动内部问责程序,并全面修订人才引进机制,从制度层面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这一事件再次将学术诚信问题推上风口浪尖。

简历造假触目惊心:从高考状元到国家级奖项全系虚构

据媒体此前报道,曾被江苏科技大学聘为首席科学家的郭某,其公开履历存在多处严重不实信息。其宣称的“高考状元”身份、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及二等奖等核心经历均无据可查。这种明目张胆的造假行为引发网友热议:“现实比小说更荒诞”“学术圈的底线在哪里?”

审核机制形同虚设:人才引进岂能“重名轻实”?

学术不端者为何能长期逍遥法外?通报揭示的问题直指人才引进机制的核心漏洞。简单检索即可识破的简历造假竟能通过层层审核,暴露出部分高校在人才引进过程中存在的浮躁心态。专家指出,高校求才若渴可以理解,但必须坚守学术诚信底线,否则“引进的不是人才,而是定时炸弹”。

学术圈“方鸿渐”现象:注水头衔背后的利益链

这起事件并非孤例。从“40万买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到“高校批量引进菲律宾博士”,学术头衔注水现象屡禁不止。公开资料显示,就在2024年“洋院士”风波后,郭某仍于今年5月当选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有学者分析,这类头衔在国内屡屡得逞,关键在于其与科研资源分配、职称评定等现实利益深度绑定。“当学术荣誉变成利益交换的筹码,造假者自然趋之若鹜。”

根治学术造假:需制度改革与文化重塑双管齐下

要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必须构建全链条防控体系:在引进环节严格审核学术成果真实性,在日常管理中建立动态监督机制,在资源分配中破除“唯帽子论”。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深化人才评价体系改革,建立以学术贡献为核心的评价标准,让学术回归纯粹本质。正如教育专家所言:“只有铲除利益滋生的土壤,才能让投机者无隙可乘。”(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