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大学生试水直播:别让流量裹挟青春选择

时间:2025-11-24 22:04:38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于晓

“第一次直播只是拍学校操场,不露脸就收到85元打赏,够我三天伙食费。”某高校农学专业大二学生王梦丽回忆起直播初体验时,仍难掩惊喜。然而,并非所有大学生都能在这场流量游戏中轻松获利。地理与信息科学专业大三学生张欣然在MCN公司的小格子间里连续直播五小时后,用洗手液卸妆、睡在沙发上的经历,揭示了行业背后的真实困境。

流量诱惑下的生存实验

王梦丽的直播轨迹颇具代表性。从操场记录到宿舍闲聊,从月入百元到单晚3000元,她逐渐将直播时长从每月四次扩展至每日两场,甚至为此翘课。这种“成功”模式正在校园蔓延:安徽某高校表演专业学生发现,MCN公司直接在校园招聘展台派发团播邀约;山西某高校辅导员则注意到,新生季未至,“学长学姐”已开始为周边店铺引流。

运营机构深谙流量密码。针对大学生宿舍直播的“教学帖”在社交媒体疯传,从“豆腐灯”打光技巧到“显嫩”妆容教程,甚至建议主播塑造“容易害羞”的人设。某MCN机构负责人透露,44%的宿舍主播粉丝为18-24岁同龄人,而出手阔绰的“大哥”多为31岁以上企业白领。这种年龄断层催生了畸形互动:王梦丽常收到“年轻漂亮才是资本”的暗示,张欣然则被要求背诵“谢谢哥哥的法拉利”等话术。

隐形成本吞噬青春

直播带来的改变悄然发生。王梦丽因长时间久坐出现腰疼,割双眼皮后仍被指责“驼背”;张欣然在运营指导下调整话术,却陷入“梦里都是直播”的焦虑。更严峻的是学业危机——某娱乐直播运营张亮接触的数十位大学生中,有人一学期挂科七门,甚至考虑退学专职直播。

宿舍生态因直播产生裂痕。王梦丽为保持“清纯感”躲着室友开播,而签约MCN的室友需每天化全妆直播,被要求“不能沉默超5分钟”。多人直播场景中,“撬大哥”成为潜规则,有人故意在室友直播时入镜抢镜。济宁学院辅导员王欣欣处理过相关纠纷:一名女生因深夜直播影响宿舍休息,最终在协商下调整时间并拉上床围。

行业暗礁与法律风险

收入波动如过山车。王梦丽10月收入暴跌75%,张欣然首月仅赚10元,某大四学生尝试三月后放弃,直言“每天像客服般关心别人却无人关心自己”。北京盈科(上海)律师事务所冯雨薇律师揭示,部分MCN机构采用批量签约模式,通过“时长不达标不发工资”等隐形条款拖欠薪资,解约时则主张高额违约金。

高学历并非免罪金牌。某“高学历”直播公会负责人坦言,本科生因阅历浅易“三分钟热度”,其公会多招募“985”“211”硕博生。法学研究生李静虽凭借专业优势在直播带货中脱颖而出,但仍需靠大吃特吃缓解情绪消耗,甚至形成特殊用词习惯以规避直播违规词。

破局之道:回归价值本质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毕业的吴娜将直播视为“短期人生体验”。她运营的直播公会注重职业水准提升,通过具身智能、海外旅行等话题设计,引导主播进行社会文化思考。青岛黄海学院辅导员孙增娟则建议学生参与校企合作项目,该校电商专业学生在“618”“双11”实训中,通过客服、场控等岗位积累技能,规避安全风险。

专家提醒需理性看待直播热。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郑建指出,许多大学生对职业要求认知不足,仅看到行业光鲜面。张亮观察到,部分主播出现社交回避、朋友减少等问题。冯雨薇律师在普法宣讲中反复强调:“请一定保护好自己,始终把学业放在首位。”

当王梦丽计划攒够10万元转型短视频博主,当张欣然回归学术研究找回持久快乐,这些选择折射出年轻群体对职业价值的重新审视。在流量狂欢中保持清醒,或许才是这场实验最珍贵的启示。

(文中王梦丽、张欣然、李静、张亮、吴娜为化名)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1月19日 05版 记者:焦晶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