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青春筑梦丨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几代水利青年的传承与担当

时间:2025-09-26 11:06:11 来源:荔枝新闻 作者:付子豪

鼓钟将将,淮水汤汤。淮河安澜,不仅是沿岸百姓的千年期盼,更是新时代水利青年用青春书写的时代答卷。在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建设现场,一群年轻人正以技术为笔、汗水为墨,在这项横跨半个世纪的工程中,镌刻下属于中国建设者的责任与担当。

晨光中的攻坚者:用青春筑牢防洪长城

清晨的阳光洒在淮安水利枢纽建设工地上,王洪玉手持图纸穿过钢筋森林。"这道‘水下长城’最深扎入地下60米,是淮河防洪的最后一道屏障。"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他对每个数据都如数家珍。这座亚洲最大的水立交工程,将京杭大运河、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海水道三条人工水道编织成"两横一纵"的水系网络。

"二期工程要在一期基础上紧邻施工,水系密度和水头压力都是世界级难题。"王洪玉指着三维模型介绍,团队通过创新基坑防渗技术,配合临时导航明渠保障航运,实现了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双重突破。站在观景平台上远眺,货轮正平稳穿过"上槽下洞"的水立交结构——上层千年运河川流不息,下层淮河入海水道蓄势待发,这种立体交叉设计使行洪能力从每秒2270立方米提升至7000立方米,洪泽湖防洪标准跃升至三百年一遇。

淮安水利枢纽水立交工程

向东90公里,盐城市滨海县的张家河闸站已通过汛期考验。"‘竹节草’台风来袭前,我们提前预排腾出库容,县城实现零内涝。"河海大学毕业生陈小新抚摸着抽排设备自豪地说。从2022年项目开工至今,他带领团队攻克了老涵闸只能靠水位差自排的技术瓶颈,新增的强排系统使滨海县城防洪标准从五年一遇提升至十年一遇。这座先导工程不仅提前发挥效益,更成为二期工程的技术验证场。

时光长河里的拓路人:七十年治淮接力

发源于河南桐柏山的淮河,曾因黄河夺淮失去入海通道,沦为"十年九涝"的灾难之河。1950年《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颁布,130万建设者用88天挖通苏北灌溉总渠,为淮河打开第一条人工入海通道。2003年主体工程提前竣工,终结了淮河800年无独立排水入海的历史。当年7月,工程完工仅6天就经受住1954年以来最大洪水考验,33天排洪43.8亿立方米,避免30万人转移。

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推进二期工程,2014年该项目列入国家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从肩挑手挖到智能建造,七十年治淮路见证着中国水利技术的跨越发展,更镌刻着几代水利人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的青春印记。

青春坐标下的答卷人:向未来交出安澜承诺

按照规划,2029年全面竣工的二期工程将实现三大突破:防洪标准提升至三百年一遇,排洪能力增长三倍,航运条件显著改善。在建设者眼中,这项世纪工程承载着更深远的意义。"未来人们经过204国道桥,看到7000立方米洪水平稳入海时,会想起有群年轻人在这里挥洒过汗水。"陈小新望着滔滔淮河说道。王洪玉则指着航道中的货轮补充:"二期工程不仅保障安全,更为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开辟了黄金水道。"

千年淮河奔流入海,那些深藏在建设工地里的青春故事,正随着滚滚波涛汇入祖国水利史的壮阔篇章。当2029年工程全面建成时,这些用青春丈量土地的水利人,必将在中国治水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荔枝新闻记者 宁海瑞 张驰(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