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宜昌9月28日电 题:湖北金湖:从臭水湖到生态宝地的美丽蜕变
记者 董晓斌
秋分时节,漫步在湖北枝江金湖国家湿地公园,满眼皆是盎然绿意,清新的空气令人心旷神怡。这片曾经被当地人称为“臭水湖”的水域,如今已蜕变为生态宝库,成为长江中游地区生态保护的典范。
昔日“臭水湖”:生态退化的警示
金湖位于枝江市东北侧,与长江互连互通,是长江中游地区最大的天然浅水型湖泊。然而,20世纪90年代,随着上游城镇经济快速发展,无序排放、围湖造田等问题导致金湖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水质常年处于劣Ⅴ类,湖面漂浮着垃圾,散发着刺鼻气味,生态功能严重退化,成为当地民众避之不及的“臭水湖”。
生态治理:多部门联动修复“水下森林”
“转变始于2016年。”金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副主任黄珊珊介绍,当年枝江市启动金湖水污染防治工作,统筹水利、环保、农业等多部门联动,打响生态修复攻坚战。通过清退养殖、关停排污企业,恢复种植轮叶黑藻、苦草等水生植物,投放螺蚌、鲢鳙等水生动物,构建起“水下森林”净化体系,逐步恢复湖泊自净能力。
生态蝶变:水质提升与生物多样性恢复
数年如一日的生态修复,让金湖湿地生态环境焕然一新。水质稳步提升至Ⅲ类标准,水体透明度显著提高,形成健康平衡的生态循环。湿地生物多样性和种群资源明显提升,目前金湖内现有维管束植物359种,鸟类185种,成为众多候鸟的栖息地。
生态价值转化:从“避之不及”到“打卡胜地”
金湖的生态改善不仅让环境焕然一新,更成为市民休憩游玩的“花园”。管理处在沿湖增设智慧步道系统、体育健身设施和网红打卡点,探索生物多样性等生态价值转化路径。2024年,金湖湿地公园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加拿大《健康时报》副社长兼副总编徐明玉在参观后赞叹:“金湖从‘臭水湖’到水质达到Ⅲ类标准,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让我记忆深刻。”
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带动周边发展
如今,金湖已荣获“长江经济带美丽湖泊”等荣誉,其生态效益正转化为经济效益。周边群众从事特色种(养)殖、农产品加工、采摘的农户达83家,发展农家乐、民宿58家,每户年增收1.8万元以上,形成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生态范本:为长江中游地区提供经验
枝江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金湖的蝶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范本,其成功经验为长江中游地区的生态保护提供了可复制的模式,彰显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