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昆明10月1日电 (记者 韩帅南 刘冉阳)“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10月1日,伴随着“天下第一长联”的深情吟诵,拥有300余年历史的昆明大观楼在历经一年的精心保护修缮后,重新向公众敞开怀抱,再次展现了其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楼的独特魅力。
10月1日,大观楼前人头攒动,各地游客纷纷前来一睹其修缮后的风采。中新网记者 刘冉阳 摄
大观楼,这座坐落于云南省昆明市滇池北岸的古老建筑,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整体风格承袭了中国主流传统建筑的精髓,同时彩画、纹饰又巧妙融入了地方民族特色,因面临滇池,擅湖山之胜,故得名“大观楼”。
自建成以来,大观楼便成为了无数文人墨客的灵感源泉,他们纷纷挥毫泼墨,留下了许多诗文俱佳的诗词楹联。其中,清乾隆年间名士孙髯翁登楼提笔写下的长达180字的“天下第一长联”,更是流传至今,成为了大观楼的文化瑰宝。
昆明市大观公园党委书记周鑫介绍,本次大观楼保护修缮工程,大观公园严格遵循文物最小干预原则,采用传统形制、传统材料、传统工艺对瓦屋面、屋面木基层、外立面油饰等进行了最大化原样修缮,确保了大观楼文物的原真性得以“修旧如故”。
10月1日,演员们在大观楼前诵读“天下第一长联”,为开楼仪式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新网记者 刘冉阳 摄
在当日的开楼仪式上,众多演员带来了传统舞蹈《滇池映月》、民乐演奏《滇池圆舞曲》以及诵读“天下第一长联”等精彩表演,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随后,在各地游客的见证下,大观楼正门被缓缓推开,首批游客有幸登临大观楼,欣赏修缮后的内部陈设和滇池的壮丽风光。
“大观楼的保护修缮,不仅擦亮了昆明旅游的一张经典传统名片,更是大观公园实现活化利用文物、推动文旅深度融合的关键一步。”周鑫表示。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