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黄淮海地区正值玉米集中收获的关键期,但持续的连阴雨天气给秋收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近期,有网友在网络平台发帖称“今年的玉米都不能吃了,发霉玉米会上餐桌”,这一说法引发广泛关注。那么,发霉玉米究竟会流向哪里?各地采取了哪些措施防止其进入食用环节?本文将结合专家观点与实际案例,为您详细解析。
“饲料玉米”与鲜食玉米本质不同
玉米作为我国三大主粮之一,2024年总产量超过2.9亿吨,但其主要用途并非直接食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泽指出:“当前收获的玉米以‘普通玉米’为主,也称‘饲料玉米’,与超市售卖的鲜食玉米有本质区别。”据统计,我国玉米消费中,饲料占比约70%,工业需求(如淀粉、酒精生产)占25%,而食用需求仅占5%左右。
针对“发霉玉米是否会制成饲料”的疑问,河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玉米耕作与栽培室主任乔江方解释,玉米需经过色选脱霉工艺处理,霉菌含量大幅下降后,若符合《饲料卫生标准》中霉菌毒素限量规定,方可用于饲料生产;若毒素轻微超标,则转向工业酒精制作。
黄曲霉毒素超标玉米直接销毁
若玉米被黄曲霉污染且产生大量毒素,其危害将远超普通霉变。刘泽副研究员强调:“黄曲霉毒素具有强致癌性,对人畜健康威胁极大,此类玉米严禁进入任何生产环节。”根据规定,黄曲霉毒素严重超标的玉米只能销毁,不得用于饲料或工业加工。
乔江方主任进一步说明,大型收购点均配备筛选设备,可去除杂质及霉变籽粒,确保进入饲料企业的玉米符合安全标准。他提醒:“高湿环境会加速霉菌繁殖,玉米收获后需尽快干燥,否则霉变风险将显著增加。”
多地启动应急机制保障秋收
面对持续降雨导致的玉米发芽、霉变风险,各地正通过抢收、烘干等措施全力保障粮食安全。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启动粮食烘干应急保障机制,边临镇粮食收购点负责人曲丽表示:“我们坚持‘不拒收’原则,避免农户因玉米生芽发霉无处售粮。”
产粮大省河南省则加大资金支持,紧急下达5000万元用于抢收抢烘,并公布4900余台烘干机械位置,引导群众就近烘干;同时动员4000余名粮食经纪人收购湿粮,转运至河北、江苏等地烘干。截至目前,河南全省已累计烘干粮食596万吨,外运烘干41万吨。
乔江方主任建议农户:“田间积水需第一时间清理,确保机械能下地作业;利用晴好天气抢收,当前玉米含水率约32%~35%,烘干晾晒至关重要;小农户可用网袋装玉米并加强通风,防止积热霉变。”
农忙期间需加强健康防护
在抢收储藏过程中,农户易暴露于霉菌环境,可能引发呼吸道疾病或真菌感染。专家提醒,农忙期间应佩戴口罩、手套,避免直接接触霉变粮食;作业后及时清洗暴露部位,更换衣物。
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专家建议,各级政府应将职业健康与粮食安全并重,制定技术规范并督导落实;卫生健康部门需加强监测预警,普及防护知识,完善应急预案,确保突发情况能及时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