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何以中国·黄河安澜丨数智技术守护黄河安全新篇章

时间:2025-09-18 22:06:20 来源:大象新闻 作者:张令旗

秋汛时节,小浪底水利枢纽奏响“水利交响乐”


每当秋汛来临,黄河中下游便迎来一年中最严峻的考验。而在小浪底水利枢纽,一场由数智技术主导的“水利交响乐”正悄然上演——水下机器人如灵动的舞者,在浑浊的河水中精准排查隐患;智能监测系统24小时不间断运行,将每一处细微变化转化为数据信号;工程师们通过精密算法,在数字世界中复刻黄河的“生命体征”。


数智技术突破传统治理瓶颈


过去需要半月才能修复的堤防隐患,如今借助水下机器人与智能修复系统,一天内即可完成。这种效率的飞跃,源于小浪底对数智技术的深度应用:

  • 水下机器人:配备高清摄像头与声呐系统,可深入100米以下水域,精准定位裂缝、渗漏等隐患,误差不超过2厘米。
  • 智能修复材料:通过3D打印技术定制的“智能石头”,能根据河床结构自动调整密度,延长堤防使用寿命3倍以上。
  • 实时监测网络:河南段部署的1962个传感器,如同“沉默猎手”,日夜捕捉水位、流速、泥沙含量等数据,预警响应时间缩短至15分钟。

黄河的“数字基因”正在觉醒


每年,黄河携带约16亿吨泥沙奔涌向东,而小浪底水利枢纽掌控着其中九成以上的径流与泥沙。通过尖端仪器与精密算法,工程师们构建了“数字孪生黄河”——5.5亿条数据汇聚成一条虚拟的黄河,每一粒沙、每一滴水的运动轨迹都被精准模拟。这种“数字基因”技术,让黄河的“情绪”变得可预测:

  • 泥沙预警系统:通过分析历史数据与实时监测,提前72小时预测淤积风险,指导清淤工程精准实施。
  • 洪水模拟平台:模拟不同降雨量下的洪水演进过程,为沿岸城市制定应急预案提供科学依据。
  • 生态修复模型:根据水流速度与泥沙含量,优化湿地修复方案,促进黄河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

大国智慧,守护千年母亲河


100多万年来,人类从未像今天这样了解黄河。尽管黄河水依旧浑浊,但在这片混沌中,数智技术正清晰展现着大国的智慧与担当:

  • 科技赋能:从“人防”到“技防”,治理效率提升80%,年减少经济损失超10亿元。
  • 生态优先:通过数字技术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沿岸5000万人口用水安全,同时促进湿地恢复。
  • 文化传承:数字孪生技术不仅守护安全,更记录着黄河的文化基因,为后代留下可追溯的“母亲河记忆”。

黄河滚滚,幸福蒸蒸


桀骜的黄河,用她的方式哺育着两岸儿女。而今,数智技术让这份哺育更加安全、可持续。当数字基因融入黄河的每一朵浪花,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一个文明古国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敬畏,以及对人民幸福的坚定承诺。


(图片说明:小浪底水利枢纽全景/水下机器人作业实拍/数字孪生黄河模拟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