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0月17日电(记者 高萌)10月17日,以“广聚英才·智汇中华”为主题的2025留学生人才大会在北京欧美同学会会址隆重举行。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博鳌亚洲论坛顾问、《留学生》杂志理事会理事长姚望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商务部原副部长、中国五矿集团原总经理周可仁,欧美同学会留加分会会长、中国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吴德胜,以及阿联酋Robo.ai集团首席执行官翟斌等嘉宾发表主题演讲,共话留学人才在国家战略中的使命与担当。
搭建高层次平台,凝聚留学人才力量
本届大会聚焦“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主题演讲、圆桌论坛、参观见学等环节,为航空航天、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院士、专家学者、海归企业家及留学人才代表提供深度交流平台。约140位与会者围绕技术转化、产业升级等议题展开讨论,旨在将留学人才的国际视野与本土需求相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新动能。
姚望在致辞中强调,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人才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他指出,欧美同学会近年来通过建设海创中心、海归小镇,举办“双创”大赛,以及实施海外高校中国留学生回国实习“归巢计划”等举措,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地方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他呼吁广大留学人员赓续报国初心,勇担科技攻坚使命,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实现个人价值升华。
专家建言:突破“卡脖子”技术,推动AI与产业融合
在主题演讲环节,周可仁分析称,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正重塑国际竞争格局,留学人才需发挥连接中外创新的桥梁作用,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助力破解“卡脖子”难题。他特别提到,年轻海归应抓住人才“环流”新机遇,在“科技突围”和“国际叙事”中展现独特价值。
吴德胜则从人工智能发展角度提出,需构建“基础科研—工程创新—产业转化”全链条人才体系,强化跨学科复合型AI人才培养。他呼吁留学人员投身于开放协同的AI文明建设,推动AI与认知科学、社会学等领域深度融合,使其成为服务国家发展与人类福祉的向善力量。
翟斌结合自身经历指出,海归群体常面临“阅历不足”“资源错配”等挑战,但同时也拥有参与全球人才韧性网络建设的机遇。他建议留学人才建立“硬科技攻关能力”与“捕捉机遇的敏锐度”双核心竞争力,实现从“被动接轨”到“主动塑局”的跨越。
多方发声:架起中外桥梁,服务高质量发展
欧美同学会留美分会理事、《留学生》杂志理事会副理事长、安泰思特发展集团执行董事姜震表示,大会旨在搭建“聚才、育才、用才、留才”的综合平台,助力留学生突破技术本土化适配难题,打通“实验室成果”到“产业应用”的转化链路。他期待通过持续举办此类活动,引导海外人才精准对接国内需求,形成“人才集聚—技术突破—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欧美同学会留加分会会员、《留学生》杂志理事会理事、全球化商业研究院理事长马德昌则提出,留学生群体已从“知识携带者”升级为连接中外创新资源、推动产业跨界融合的“关键纽带”。他呼吁大家把握中国“双循环”发展格局机遇,将“留学报国”理念转化为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
主办方与后续活动:传承百年精神,感悟爱国情怀
据悉,本次大会由安泰思特发展集团、全球化商业研究院主办,《留学生》杂志社、广州引力科技有限公司承办。会后,与会嘉宾参观了欧美同学会百年历史回顾展,深入了解留学先辈报效祖国、心系人民的爱国情怀,进一步凝聚了“广聚英才·智汇中华”的共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