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书香进商圈:除了‘种草’,还有哪些创新可能?

时间:2025-09-19 14:02:49 来源:文汇报 作者:王琴

在长宁区虹桥南丰城商场的户外空地上,一场别开生面的书市吸引了众多消费者驻足。立体书藏家张鎏的摊位虽不在“C位”,却因其独特的魅力成为市集中的亮点。翻开一本立体书,瞬间弹出的60厘米高“书中世界”让一个“二孩”家庭瞬间被吸引,孩子们在摊位上翻阅了整整20分钟,流连忘返。

接连两个周末,虹桥南丰城与上海书城携手举办“晒秋好书市”主题市集,共设20个摊位。这是上海书城首次与商业体开展深度合作,将书香引入商圈,背后究竟有何深意?

从消费端来看,虹桥南丰城70%的客流为亲子家庭,消费者逛商场时本就携带推车、妈咪包等“负重”,从市集背书回家的意愿并不强烈。而从商场角度,书市客流主要来自商场原有消费者,这意味着“书香”难以直接转化为明显的消费和人流增量。

“双方试水合作,看中的并非一次性收益。”上海书城运营主管江佳雯表示,“上海书城今夏新推出传统文化体验空间,此次合作以‘诗歌节’为主题,将图书、传统文化体验课程等打包进入商业体。一方面为双方会员交叉赋能,另一方面也探索将书城的传统优势资源嫁接给商业载体,比如开发研学线路、举办作文比赛线下展示等。”虹桥南丰城市场部相关负责人李志斌认为,商场通过打造新鲜文化体验,增强了消费者的黏度,“有了新鲜感,我们也有动力思考如何将书市常态化、规模化”。

商场探索“种草”经济

张鎏摆摊但不卖书。作为小红书上小有名气的立体书藏家,她的本职工作是外企员工。这次受邀练摊,她搬来一箱“压箱底”的立体书进行公益展示。上周六,一名上了年纪的爷叔在摊位前流连忘返,一开始还有些不好意思,后来越发投入、爱不释手。张鎏发现,不少消费者知道立体书,但真正购买过的读者并不多。“不过稍微一聊,就激发了他们的兴趣。比如有小朋友问,为什么弹得这么高还能放回去?我就回答‘这是折纸,跟数学的空间几何有关系’,小朋友就特别想上手体验。对我而言,这次参加书市更像给潜在的立体书消费者播下了一颗种子。”

她认为,这是一个唤醒需求的过程,人们通过互相交流,慢慢滋长出购买需求。

“书市更像是一个‘种草’的过程。”李志斌说,一开始,商场担心人们对诗歌的接受度,导致书市遇冷。“结果在活动的吟诗环节,有一对老夫妻听得泪流满面并且当场吟诵仓央嘉措的诗。我们第一次直观地感受到,人们对诗歌的爱以及表达欲。书市‘种草’了一种体验,让人们产生好感和想要亲自尝试的想法。”他认为,“种草”就像是埋下一颗种子、孕育滋长,最终能够转化为购买、体验等实践行为。

为筹备此次书市,南丰城花费了三个多月。光是20个摊位上的诗句,就挑选了三个星期。李志斌这样解释商场的底层逻辑:放眼全市,上海四季度拟开新商场多达30余家,“对于南丰城这样一家运营11年的亲子商场,急功近利地考虑收益,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形成突围。眼下,人们更加愿意为情绪和精神价值埋单。所以,我们试图把眼光放得更长远甚至适当地‘克制’商业,寻求更可持续的商业发展逻辑。”

书市自带价值认同和情感交流属性,是在商业与人文之间寻求平衡的一种方式。

书城探步走出去的“N种”可能

如果说寻求人文是商业体的痛点,那么商业转化则是书城的堵点。两者的合作正是基于解决彼此难点。

让文化走出福州路,把文化的温度揣进生活里——这是上海书城选择商业体的理由。此次市集,上海书城除了推出5个主题的图书摊位,还将6楼传统文化体验空间“拾光共聚场”的两场沉浸式手作体验带到活动现场——中秋螺钿包挂创作与掐丝珐琅书签制作。

江佳雯告诉记者,两周后书市活动结束,双方后续还会有互动。“商场会组织会员到书城参与文化活动,比如名家签售、高质量讲座等。平日里,这些活动很抢手,不过基于双方深度合作,我们会给这些会员预留名额,形成定向邀约制。”她认为,这种双向赋能的意义远大于书市眼前的收益。

更长远地看,书城大量的文化资源也能进一步盘活。江佳雯举例,如联动上海市作家协会探索与商业体共同举办线下征文活动,“这是书城的优势文化活动,但此类活动很少进入商业体。后续可尝试将线下评选以及作品展示环节落地在商业体,对于亲子商场而言,也能增强客户黏度。”

又如联合上海市旅游协会等资源,将作为旅游打卡地的福州路上海书城与商业体通过研学路线串联,将游客导入商业体。“我们想通过这次试水,打造一个与商业体合作的样板;进而拓展这种合作模式,复制更多‘书香+商业’,让书城走出去,形成更可持续的经济模式、扩大影响力。”江佳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