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美国与以色列联手“背刺”后,中东国家或将目光转向中国。
2025年9月9日,以色列越境空袭卡塔尔首都多哈,造成6人死亡。这一事件本身已引发中东国家强烈不满,但更令其心寒的是美国的反应。作为卡塔尔防空系统的实际掌控者,美国在乌代德空军基地驻扎了超1万名美军,却对盟友以色列的袭击行为“装聋作哑”。这种“保镖看戏”的荒诞场景,彻底激化了中东国家对美国的不信任。
9月15日,57个中东国家政要齐聚多哈,召开阿拉伯伊斯兰峰会与海湾合作委员会联席会议。会议最终发布三点声明,试图构建新的地区安全框架,但实施难度远超表面。
第一项声明要求联合国开除以色列成员国资格并联合谴责。尽管谴责易行,但开除提案几乎注定失败。联合国安理会五常中,美国拥有否决权,且已多次阻挠类似议案。中东国家此举更多是情绪宣泄,而非实质性行动。
第二项声明提出启动联合防御机制,但历史教训表明,阿拉伯国家内部矛盾远大于外部威胁。2015年,阿拉伯国家曾尝试组建联合部队,却因指挥权分配、派系利益冲突等问题无果而终。当前,卡塔尔、沙特等国的防空系统依赖美国,美军基地驻扎期限又延长10年,进一步限制了自主防御空间。
第三项声明最具可行性:计划投入100亿美元采购武器,并考虑中国军工企业。沙特王储公开称赞中国阅兵震撼,其国内已装备中国无人机,并技术转让至土耳其。巴基斯坦在印巴冲突中使用中国武器取得战果,埃及也传出采购歼-10C的意向。中国军工的性价比与技术适配性,正吸引中东国家逐步调整军购结构。
尽管中国军工迎来机遇,但中东国家彻底转向中国仍面临多重障碍。长期依赖的美式装备体系需大规模替换,人员培训与维护设施建设非一日之功。此外,中东王室与富豪的资产、子女教育多与美国绑定,彻底决裂成本高昂。因此,当前更可能是“军购多样化”而非战略转向。
经济层面,中东与中国的联系日益紧密。海合会六国与中国实现免签,2023年双边贸易额近3000亿美元,卡塔尔等国超半数原油出口至中国。这种“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的平衡策略,短期内难以改变。
此次57国峰会,本质是中东国家对美国的一次战略施压。通过展示“备选方案”,迫使美国调整对以政策。未来,中东或逐步扩大与中国在无人机、防空系统等领域的合作,但彻底取代美国地位仍需时日。
结语:中东国家正以“渐进式调整”应对美国失信,通过扩大与中国合作增强战略自主性。但受制于安全依赖与利益捆绑,短期内仍将在中美间维持微妙平衡。美国若继续偏袒以色列,或将加速中东离心力,但彻底倒向中国仍非现实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