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2023年8月的神农架,神农顶上呈现出一片繁忙景象:200余名志愿者和科研人员顶着烈日,小心翼翼地将嫩绿幼苗植入土壤。这些看似普通的小苗,实则是科研团队耗时多年培育的珍稀物种——它们曾因香气独特而濒临灭绝。

时间回溯至1982年,武汉植物学家刘教授在神农架考察时,首次发现了这种生长于海拔2000米以上开阔地带的野花。因其植株矮小、茎秆纤细,金黄色小花与普通野菊无异,故被命名为“神农香菊”。

这种植物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全身散发浓郁甜香——无论是花朵、叶片、茎秆还是根系,均含有令人愉悦的芳香物质。古人曾以“奇香只应天上有”赞誉其香气之独特。
1989年,随着香料产业兴起,神农架当地建成香料厂,神农香菊因其香气成为原料首选。然而过度采摘导致灾难性后果:从1989年至1994年短短五年间,这种在地球上生存了不知多少年的植物,因人类贪婪而几近灭绝,最终被列入“功能性灭绝”名录。
<
2009年,神农架林区启动拯救计划,由神农架研究院牵头组建专项科研团队。当科研人员深入山林寻找野生种群时,仅发现3株幸存个体。尽管采集了种子和枝条进行扦插试验,但初期尝试均以失败告终。

科研团队面临三大技术难题:种子休眠机制复杂导致发芽率极低、扦插枝条难以生根、移植后环境适应性差。研究人员通过组织培养技术,从叶片取样构建无菌培养体系,经过数千次配方调整,终于在2016年突破技术瓶颈,获得专利授权并建立千余份活体备份库。
<
2017年,神农架国家公园采用专利技术结合组培、扦插等方法,将人工繁育成活率提升至90%以上。此后六年间,科研团队持续扩大繁育规模,累计培育幼苗超过5.5万株。

2023年8月,在神农顶和板壁岩区域,200余名参与者共同完成5.5万株幼苗的野外回归种植。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野外种群成活率达87.3%,更令人振奋的是,2024年6月在板壁岩发现3株自然萌发的新苗,标志着该物种已具备自我繁殖能力。

生态监测表明,神农香菊的回归显著改善了区域生物多样性:中华蜜蜂、熊蜂等12种传粉昆虫被其香气吸引,不仅为香菊授粉,还促进了周边植物群落的繁殖。这种“花香效应”验证了项目核心理念——生态保护应注重系统恢复而非单一物种保护。

尽管神农香菊含有的“神农烯”具有重要商业价值,但当地政府制定严格保护措施:每年干花采集量控制在200公斤以内(不足野外种群总量的0.5%),并实施地理标志认证制度。这种可持续利用模式既保障了物种安全,又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范例。

«——【·神农香菊·】——»
神农香菊为菊科菊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以下特征:植株高度15-30厘米,茎秆纤细呈匍匐状,叶片羽状分裂,头状花序直径约1.5厘米,金黄色舌状花环绕中心管状花。其最显著特征为全身散发持久甜香,触摸后香气可留存数小时。

该物种对生长环境要求严苛:仅分布于海拔2000米以上的向阳开阔地带,需充足光照和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武汉植物园的移栽实验表明,低海拔地区种植的香菊虽能生长至1米高,但会完全丧失香气。

从濒危到重生,神农香菊的保护历程印证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能性。通过14年持续努力,这个曾被过度开采的物种不仅恢复野外种群,更成为生态修复的旗舰案例。其保护模式为全球濒危植物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
参考:
新华网《首次野外回归 :5.5万株濒危植物神农香菊在“华中屋脊”神农顶安家》2023-08-17
湖北日报《保护珍稀植物种群,人工繁育助“菊”丁兴旺——5.5万株神农香菊回归野外》2023-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