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发布的“十五五”规划建议全文超过2万字,其中第十一大点第(40)小点明确提出“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这一表述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标志着未来五年我国养老保险体系改革将重点聚焦城乡居民养老金领域,尤其是面向广大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障提升。

与城镇职工养老金不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主要覆盖农村居民,因此被民间称为“农民养老金”。据统计,该制度已覆盖全国98%以上的60岁以上农村老人,参保人数达1.6亿。然而当前保障水平仍处低位,超70%参保者月领取金额在150-500元之间,其中近40%人群月养老金不足300元。这意味着仅靠养老金难以维持基本生活,多数老人仍需通过务农、打零工或子女资助补贴家用。

农民养老金由个人账户养老金和基础养老金两部分构成。前者与个人缴费档次直接挂钩,后者则由财政全额补贴,体现地区差异。当前政策调整重点聚焦基础养老金部分,近年来已形成常态化增长机制:全国平均年涨幅在20-40元之间,经济发达地区增幅显著。例如上海2025年将基础养老金从1490元提升至1555元,涨幅达65元,叠加个人账户养老金后,退休农民月收入普遍超过2000元,部分高缴费群体可达3000元以上。
但需注意的是,上海模式难以直接复制。全国范围内,多数地区基础养老金仍徘徊在200-300元区间,与城镇职工养老金(2025年平均3200元/月)存在巨大差距。要实现养老保障公平化,必须扩大基础养老金增长幅度。

若按规划方向推进,未来五年每年基础养老金增长50-100元具有现实可能性。以中值75元/年计算,五年后月收入将增加375元,较当前全国平均水平提升超120%。这一增幅虽低于上海等发达地区,但显著高于现有20-40元/年的增长速度。尤其考虑到城镇职工养老金增速已放缓至2%(2025年数据),两类养老金的绝对差距有望逐步缩小。
针对财政可持续性疑问,需明确我国社保体系与西方存在本质差异。财政补贴占社保基金收入的35%以上,且近年来“投资于人”战略持续加码。从育儿补贴到学前免费教育,财政资源正从物质投资转向人力资本投资。补充社保基金、提高农民基础养老金,正是这一战略在养老领域的具体实践。

提高农民养老金不仅是数字游戏,更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举措。当上海退休农民能领取3000元养老金时,中西部地区老人不应长期停留在200元水平。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实现基础养老金普涨,既能直接改善农村老人生活质量,也能释放消费潜力,为内需驱动型经济转型提供支撑。
未来五年,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地区复制上海经验——不是简单复制金额,而是建立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增长机制。唯有如此,才能让1.6亿农村老人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让养老金成为衡量社会公平的重要标尺。
(本文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人社部2025年报告,欢迎关注@王五说说看 获取更多政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