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4日,中国商务部发言人披露了安世半导体事件的最新磋商进展:荷兰方面依然态度强硬,而欧盟为破解稀土困局竟抛出对华“实物关税”构想。这两起事件并非孤立,而是后全球化时代技术霸权、资源控制权与产业链安全矛盾的集中爆发。其背后的战略逻辑与深层影响,值得深入剖析。
安世半导体的命运转折始于荷兰政府的越界干预。2025年9月30日,荷兰政府未经充分协商便发布行政令,通过企业法庭裁决剥夺中资股权,直接介入企业经营。这一行为不仅违背商业伦理,更引发全球半导体供应链震荡。作为反制,中方于10月4日启动出口管制措施,而荷兰非但未收敛,反而在10月26日宣布安世总部停止向中国工厂供应晶圆,试图以“卡原料”方式逼迫中方让步。

在这场博弈中,各方立场分化明显。中方始终保持克制与理性:11月1日主动开放出口豁免,明确保障全球供应链稳定,欢迎困难企业申请豁免。这一“以退为进”的姿态既展现大国担当,也掌握道义主动权。反观荷兰,在中方释放善意、美方暗中调解(11月3日宣布允许安世中国工厂恢复出货)的背景下,仍坚持强硬立场。其行为既源于对美国技术霸权的依附,也暗含对本土产业控制权的偏执。
安世中国的反击成为关键变量。其声明戳破荷兰“欠付货款”的谎言,反指对方拖欠10亿元人民币货款,并展现自主可控的底气:充足库存可保障年底前供应,国内五六家晶圆企业已具备替代能力,仅需6-12个月完成车辆认证即可无缝衔接。德国采埃孚、欧摩威等企业紧急申请豁免的举动,更暴露荷兰决策的短视——安世在车规级芯片市场的垄断地位,使欧洲汽车产业早已与中国供应链深度绑定,荷兰的“断供牌”最终砸向的是欧洲制造业根基。

就在安世风波陷入僵局时,欧盟抛出的稀土“实物关税”构想,凸显欧洲在战略资源领域的焦虑与失序。据《联合早报》披露,欧盟计划若无法破解中国稀土出口管制,便要求中国出口商向欧盟储备库上交一定重量稀土作为“关税”。这种“资源掠夺式”政策复刻中世纪“通行费”逻辑,暴露欧洲在全球供应链中的被动地位。
从规则与实操看,该政策堪称“空中楼阁”:其一,稀土种类繁杂且用途各异,统一折算标准的技术难题无法解决;其二,打破“进口商付关税”惯例,要求出口商承担成本,无异于逼迫中国企业放弃欧洲市场,最终导致欧盟面临稀土断供或被迫溢价从第三方采购;其三,该政策违反WTO非歧视原则与反非关税壁垒规则,一旦实施必然引发中方反制与WTO诉讼。
欧洲车企的困境更戳破政策荒谬性。数据显示,欧盟93%的稀土永磁体依赖中国进口,宝马、大众等车企2024年锁定的4.2万吨稀土长单中,明确约定“出口管制导致断供不得索赔”。布鲁盖尔研究所测算显示,若实施“实物关税”,电动车成本将至少抬升3.2%;若中方反制导致磁材缺口,成本涨幅将高达18%。欧盟试图以“掠夺式”政策破解依赖,本质是将产业风险转嫁,最终反噬自身最具竞争力的汽车产业。

安世半导体风波与稀土政策看似分属技术与资源领域,实则都是欧洲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战略困境的体现。这种困境的核心是“技术霸权诉求”与“供应链依赖现实”的矛盾:一方面,欧洲试图追随美国遏制中国技术发展,通过干预安世等企业维护高端制造话语权;另一方面,其制造业根基又深度依赖中国的供应链(车规级芯片)与战略资源(稀土),这种“遏制与依赖并存”的悖论,使欧洲贸易政策陷入“既想打压又怕反制”的两难。
美国的“利己主义”加剧了欧洲困境。在安世事件中,美国先施压荷兰干预中资企业,待局势失控后又通过“允许中国工厂出货”扮演“调停者”,将荷兰推到前台顶锅。这种“牺牲盟友利益保全自身”的操作,暴露美欧“盟友关系”的功利本质,也让欧洲战略自主诉求沦为空谈。欧盟在稀土问题上的激进政策,某种程度上是试图摆脱对美依赖、寻求自主解决方案的畸形尝试,却因缺乏对自身供应链短板的清醒认知而走入歧途。
两起事件的发展轨迹表明,在全球产业链深度融合的今天,“脱钩断链”与“掠夺式政策”早已行不通,唯有基于平等与互利的合作,才能实现各方共赢。
对欧洲而言,亟需摒弃“零和博弈”思维:在安世问题上,应尊重企业产权与市场规则,撤销不当干预,以中方的出口豁免为契机重启务实磋商;在稀土问题上,需正视中国在稀土加工领域的核心地位(全球90%以上加工能力),通过平等谈判构建长期供应机制,而非寄望于“实物关税”等激进手段。更重要的是,欧洲需摆脱对美国的战略依附,基于自身产业利益制定独立对华政策,避免成为大国博弈的“棋子”。
对中国而言,这场博弈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安世中国的自主应对与国内替代供应商的崛起,证明了中国制造业在关键领域的韧性与潜力;而欧盟的政策困境,则凸显了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不可替代性。未来,中国可进一步强化产业链优势,通过技术创新提升高端制造话语权,同时以“开放豁免”等务实举措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产业链秩序。
全球贸易格局的重构早已证明,没有任何国家能在封闭与对抗中独善其身。安世半导体风波与稀土政策的博弈警示我们,唯有尊重市场规律、坚守互利合作、维护多边规则,才能破解产业链重构中的各类风险,实现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欧洲若继续沉迷于“掠夺式政策”与“对抗性思维”,最终只会在全球产业链的重构中逐渐丧失主动权;而选择与中国务实合作,才是其破解战略困境的唯一正确选择。